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胃癌的现状 | 第11页 |
1.2 金纳米颗粒 | 第11-17页 |
1.2.1 金纳米颗粒的分类和制备 | 第12-14页 |
1.2.2 金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和化学偶联 | 第14-16页 |
1.2.3 金纳米颗粒的安全性评估 | 第16-17页 |
1.3 金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应用 | 第17-20页 |
1.4 干细胞 | 第20-21页 |
1.5 无机纳米颗粒在体内的分布及排泄途径 | 第21-22页 |
1.6 本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6.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2-23页 |
1.6.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具有肿瘤诱导药物释放特性的纳米探针在荷瘤鼠模型上的成像及治疗研究 | 第25-63页 |
2.1 引言 | 第25-28页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2 金纳米星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3 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29页 |
2.2.4 纳米探针的表征 | 第29-30页 |
2.2.5 纳米探针的药物释放测定 | 第30页 |
2.2.6 纳米探针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测定 | 第30-31页 |
2.2.7 光热转化能力测定 | 第31页 |
2.2.8癌细胞培养及纳米探针对细胞增殖毒性实验 | 第31-32页 |
2.2.9癌细胞对纳米探针摄取及纳米探针在细胞内分布实验 | 第32页 |
2.2.10 纳米探针对癌细胞体外联合治疗效果 | 第32-33页 |
2.2.11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2.2.12 动物荧光活体成像 | 第33-34页 |
2.2.13 光声成像 | 第34页 |
2.2.14 纳米探针体内联合治疗效果 | 第34-35页 |
2.2.15 数据统计 | 第35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5-61页 |
2.3.1 纳米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 第35-39页 |
2.3.2 p H-响应的药物释放测定 | 第39-42页 |
2.3.3 纳米探针的光动力/光热特性测定 | 第42-46页 |
2.3.4 癌细胞对纳米探针的摄取及细胞内分布 | 第46-49页 |
2.3.5 纳米探针体外光动力/光热联合治疗效果 | 第49-52页 |
2.3.6 纳米探针在荷瘤鼠体内分布 | 第52-57页 |
2.3.7 纳米探针对荷瘤鼠的光动力/光热联合治疗效果 | 第57-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荷载纳米探针的多功能诱导干细胞在胃癌模型中的靶向成像和抗肿瘤治疗研究.. | 第63-95页 |
3.1 引言 | 第63-65页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5-7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3.2.2 AuNRs@SiO_2的制备 | 第66-67页 |
3.2.3 AuNRs@SiO_2@CXCR4 的制备 | 第67-69页 |
3.2.4 细胞培养 | 第69页 |
3.2.5 动物饲养及荷瘤鼠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3.2.6 iPS细胞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 | 第69-70页 |
3.2.7 细胞凋亡及细胞毒性试验 | 第70页 |
3.2.8 细胞对纳米探针的摄取及细胞内分布 | 第70-71页 |
3.2.9 iPS细胞对AuNRs@SiO_2@CXCR4 摄取的定量 | 第71-72页 |
3.2.10 Transwell boyden细胞迁移试验 | 第72页 |
3.2.11 AuNRs@SiO_2@CXCR4 体外治疗效果 | 第72页 |
3.2.12 荷瘤鼠光声成像 | 第72-73页 |
3.2.13 肿瘤冰冻切片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73页 |
3.2.14 AuNRs-iPS对荷瘤鼠的光热治疗 | 第73-74页 |
3.2.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4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4-93页 |
3.3.1 AuNRs@SiO_2@CXCR4 表征 | 第74-78页 |
3.3.2 AuNRs@SiO_2@CXCR4 的生物相容性测定 | 第78-79页 |
3.3.3 iPS细胞对AuNRs@SiO_2@CXCR4 的摄取 | 第79-82页 |
3.3.4 AuNRs@SiO_2@CXCR4在iPS细胞内的分布 | 第82-84页 |
3.3.5 荷载AuNRs@SiO_2@CXCR4的iPS迁移力测定 | 第84-85页 |
3.3.6 体外光热治疗效果 | 第85-86页 |
3.3.7 iPS细胞在荷瘤鼠体内的分布 | 第86-88页 |
3.3.8 AuNRs-iPS在肿瘤部位的聚集及瘤内分布 | 第88-90页 |
3.3.9 AuNRs-iPS体内治疗效果 | 第90-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无机金属纳米颗粒从肠道杯状细胞/胃壁细胞的排泄途径机制研究 | 第95-122页 |
4.1 引言 | 第95-99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9-10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9页 |
4.2.2 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9-100页 |
4.2.3 胆总管结扎鼠模型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4.2.4 胆总管结扎模型鼠经尾静脉注射纳米颗粒 | 第101页 |
4.2.5 纳米颗粒体内分布 | 第101-102页 |
4.2.6 中药萃取 | 第102页 |
4.2.7 腹泻鼠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4.2.8 杯状细胞席夫染色(Alcain Blue/Schiff)分析 | 第103页 |
4.2.9 肠道及粪便中金元素含量定量分析 | 第103-104页 |
4.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4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104-120页 |
4.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104-107页 |
4.3.2 胆总管结扎模型的建立 | 第107-108页 |
4.3.3 纳米颗粒对肠道组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3.4 纳米颗粒在肠道组织杯状细胞的分布 | 第109-114页 |
4.3.5 无机金属纳米颗粒在肠道组织血管中的分布 | 第114-115页 |
4.3.6 肠道杯状细胞席夫染色(Alcain Blue/Schiff)分析 | 第115-117页 |
4.3.7 肠道和粪便中纳米颗粒含量的定量分析 | 第117-119页 |
4.3.8 纳米颗粒在胃壁细胞中的分布 | 第119-12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5.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