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概述 | 第11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5页 |
1.2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7页 |
2 阜新市细河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 | 第17-41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依据和方法 | 第18-20页 |
2.2.1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和依据 | 第18-19页 |
2.2.2 水域单元划分方法 | 第19-20页 |
2.3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20-38页 |
2.3.1 细河干流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2.3.2 伊玛图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3.3 汤头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3.4 清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3.5 五道桥子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2.3.6 高林台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2.3.7 九营子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2.3.8 泉阳河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3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计算 | 第41-62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41-49页 |
3.2.1 确定各个水环境容量计算断面 | 第41-43页 |
3.2.2 污染物降解系数 | 第43-45页 |
3.2.3 水质目标值确定 | 第45页 |
3.2.4 各断面相关系数计算 | 第45-46页 |
3.2.5 水质计算方法选择 | 第46-48页 |
3.2.6 河流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 | 第48页 |
3.2.7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48-49页 |
3.3 细河流域水质计算方法实验验证 | 第49-53页 |
3.3.1 COD(化学需氧量)浓度测定 | 第49-50页 |
3.3.2 氨氮浓度测定 | 第50-51页 |
3.3.3 氟化物浓度测定 | 第51页 |
3.3.4 样点布置 | 第51-52页 |
3.3.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2-53页 |
3.4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计算结果 | 第53-61页 |
3.4.1 污染物在混合过程段预测值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3.4.2 污染物在完全混合段浓度预测值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3.4.3 细河流域各功能区段水环境容量总量 | 第57-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细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 | 第62-70页 |
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62-63页 |
4.2 判断矩阵构造及其计算 | 第63-64页 |
4.2.1 判断矩阵构造 | 第63页 |
4.2.2 层次单准则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63-64页 |
4.2.3 总量分配权重 | 第64页 |
4.3 污染物总量分配计算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