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采场瓦斯与火治理方法理论及技术研究 | 第10-16页 |
1.2.1 采空区瓦斯运移理论及防治技术研究 | 第10-12页 |
1.2.2 采空区遗煤自燃理论及防治技术研究 | 第12-14页 |
1.2.3 采空区瓦斯与火共同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本研究的实用价值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综放面采空区瓦斯气体渗流求解 | 第18-29页 |
2.1 矿井及试验工作面概况 | 第18-20页 |
2.1.1 矿井概况 | 第18页 |
2.1.2 试验工作面概况 | 第18-20页 |
2.2 采空区采动裂隙场分布规律 | 第20-22页 |
2.2.1 采空区的非均质冒落 | 第20-21页 |
2.2.2 采空区的孔隙率分布 | 第21-22页 |
2.2.3 采空区的渗透性系数 | 第22页 |
2.3 采空区气体渗流微分方程 | 第22-27页 |
2.3.1 采空区渗流基本假设 | 第22-23页 |
2.3.2 采空区气体流动方程 | 第23-25页 |
2.3.3 采空区瓦斯弥散方程 | 第25-27页 |
2.4 CFD求解过程及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27-28页 |
2.4.1 CFD求解过程 | 第27页 |
2.4.2 CFD控制方程的FVM法离散 | 第27-28页 |
2.4.3 CFD离散方程的SIMPLE法求解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 第29-34页 |
3.1 煤自燃的极限参数 | 第29-32页 |
3.1.1 最小浮煤厚度 | 第29-30页 |
3.1.2 下限氧体积分数 | 第30-31页 |
3.1.3 上限漏风强度 | 第31-32页 |
3.2 采空区环境下的遗煤耗氧 | 第32页 |
3.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 第32-33页 |
3.3.1 自燃“三带”划分指标 | 第32页 |
3.3.2 自燃“三带”耦合划分 | 第32-33页 |
3.3.3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过程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 第34-57页 |
4.1 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34-35页 |
4.2 GAMBIT建模及FLUENT边界条件设置 | 第35-38页 |
4.2.1 GAMBIT采空区建模 | 第35-36页 |
4.2.2 FLUETN边界条件设置 | 第36-37页 |
4.2.3 FLUETN模拟参数确定 | 第37-38页 |
4.3 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8-44页 |
4.3.1 不抽采时综放面采空区流场分布 | 第38-41页 |
4.3.2 高抽巷抽采时综放面采空区流场分布 | 第41-44页 |
4.4 瓦斯与火治理对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 | 第44-53页 |
4.4.1 配风量对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2 抽采量对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 | 第46-49页 |
4.4.3 注氮量对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 | 第49-53页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验证 | 第53-56页 |
4.5.1 采空区深部埋设气体观测点 | 第53-54页 |
4.5.2 采空区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综放面采空区瓦斯与火共治平衡点 | 第57-66页 |
5.1 瓦斯与火共治平衡点问题 | 第57-62页 |
5.1.1 瓦斯与火共治平衡点描述 | 第57-58页 |
5.1.2 瓦斯与火共治平衡点试验设计 | 第58-59页 |
5.1.3 瓦斯与火共治平衡点参数确定 | 第59-62页 |
5.2 瓦斯与火共治平衡点现场应用 | 第62-65页 |
5.2.1 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分析 | 第62页 |
5.2.2 工作面瓦斯与火共治效果 | 第62-65页 |
5.2.3 其他采空区防灭火必要技术措施 | 第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7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