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岩石的动力学特征 | 第11-15页 |
1.2.2 岩石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特性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岩石疲劳本构模型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特性基本理论 | 第22-30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疲劳模型的基本元件与元件组合 | 第22-26页 |
2.2.1 基本元件 | 第22-25页 |
2.2.2 元件组合 | 第25-26页 |
2.3 循环荷载等效应力函数表示方法 | 第26-28页 |
2.3.1 循环荷载定义 | 第26页 |
2.3.2 循环荷载等效处理 | 第26-28页 |
2.4 岩石疲劳变形特性 | 第28-29页 |
2.4.1 疲劳变形的特征 | 第28-29页 |
2.4.2 疲劳变形的组成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岩石西原疲劳本构模型与参数分析 | 第30-41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常应力下的西原模型 | 第30-31页 |
3.3 改进后的西原疲劳本构模型 | 第31-35页 |
3.3.1 西原疲劳模型 | 第31-33页 |
3.3.2 非线性西原疲劳模型 | 第33-35页 |
3.4 西原疲劳本构模型适用性拟合验证 | 第35-38页 |
3.4.1 参数确定及拟合方法 | 第35-36页 |
3.4.2 疲劳模型的拟合验证 | 第36-38页 |
3.5 拟合结果与参数分析 | 第38-39页 |
3.5.1 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5.2 参数分析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岩石宾汉姆疲劳本构模型与参数分析 | 第41-56页 |
4.1 概述 | 第41页 |
4.2 常应力下的宾汉姆模型 | 第41-42页 |
4.3 改进后的宾汉姆疲劳本构模型 | 第42-49页 |
4.3.1 非线性宾汉姆疲劳元件 | 第42-43页 |
4.3.2 非线性宾汉姆疲劳本构方程 | 第43-49页 |
4.4 宾汉姆疲劳本构模型适用性拟合验证 | 第49-53页 |
4.4.1 参数确定及拟合方法 | 第49页 |
4.4.2 疲劳模型的拟合验证 | 第49-53页 |
4.5 拟合结果与参数分析 | 第53-55页 |
4.5.1 结果分析 | 第53页 |
4.5.2 参数分析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西原疲劳模型和宾汉姆疲劳模型流变性质的对比分析 | 第56-66页 |
5.1 概述 | 第56页 |
5.2 力学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5.2.1 模型结构 | 第56-57页 |
5.2.2 模型参数 | 第57-58页 |
5.3 流变性质的对比分析 | 第58-64页 |
5.3.1 岩石的流变性质 | 第58-60页 |
5.3.2 西原疲劳模型的流变性质 | 第60-62页 |
5.3.3 宾汉姆疲劳模型的流变性质 | 第62-64页 |
5.4 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 | 第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6.1 结论 | 第66-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