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冰上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港口评价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枢纽港选择和港口网络构建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冰上丝绸之路”概述 | 第19-23页 |
2.1.1 “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范围 | 第19-20页 |
2.1.2 “冰上丝绸之路”与已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第20-21页 |
2.1.3 “冰上丝绸之路”的运营状况 | 第21-23页 |
2.2 港口网络构建与枢纽港选择概述 | 第23-29页 |
2.2.1 港口轴辐式网络 | 第23-27页 |
2.2.2 枢纽港选择概述 | 第27-29页 |
3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港口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29-37页 |
3.1 内部环境分析 | 第29-31页 |
3.1.1 优势 | 第29-30页 |
3.1.2 劣势 | 第30-31页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第31-37页 |
3.2.1 机遇 | 第31-33页 |
3.2.2 挑战 | 第33-37页 |
4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港口的枢纽潜力评价 | 第37-49页 |
4.1 港口枢纽潜力概述 | 第37-39页 |
4.1.1 港口枢纽潜力 | 第37-38页 |
4.1.2 研究范围 | 第38-39页 |
4.2 集装箱枢纽港口枢纽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9页 |
4.2.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4.3 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的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港口的枢纽潜力评价 | 第42-49页 |
4.3.1 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概述 | 第42-44页 |
4.3.2 原始数据整理 | 第44-46页 |
4.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6-47页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枢纽港选择 | 第49-65页 |
5.1 枢纽港选择范围 | 第49-50页 |
5.2 构建枢纽港选择模型 | 第50-54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50页 |
5.2.2 模型参数和变量 | 第50-51页 |
5.2.3 模型构建 | 第51-54页 |
5.3 设计遗传算法求解 | 第54-57页 |
5.3.1 染色体编码 | 第54-55页 |
5.3.2 产生初始种群 | 第55-56页 |
5.3.3 计算适应度 | 第56页 |
5.3.4 进行遗传操作 | 第56-57页 |
5.4 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枢纽港选择 | 第57-63页 |
5.4.1 实证数据 | 第57-60页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5 对策建议 | 第63-65页 |
5.5.1 上海港 | 第63页 |
5.5.2 大连港 | 第63-64页 |
5.5.3 深圳港 | 第64页 |
5.5.4 非枢纽港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 海运可达性计算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