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内容框架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文化资源与公安文化建设 | 第17-24页 |
2.1 文化资源问题 | 第17-19页 |
2.1.1 文化资源基本特点 | 第17-18页 |
2.1.2 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的凸显 | 第18-19页 |
2.2 当代公安文化建设的资源 | 第19-21页 |
2.2.1 “红色文化”基因 | 第19-20页 |
2.2.2 法治文化内蕴 | 第20-21页 |
2.2.3 传统文化根脉 | 第21页 |
2.3 当代公安文化建设面临的资源问题 | 第21-24页 |
2.3.1 公安文化繁荣背后的隐忧 | 第21-22页 |
2.3.2 地域文化对公安文化内源性资源的补充 | 第22-24页 |
3 地域文化对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 第24-32页 |
3.1 地域文化与公安文化的关系 | 第24-25页 |
3.1.1 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 第24-25页 |
3.1.2 公安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分野 | 第25页 |
3.2 地域文化与公安文化内容耦合 | 第25-29页 |
3.2.1 文化精神 | 第26-27页 |
3.2.2 文化母题 | 第27页 |
3.2.3 文化原型 | 第27-28页 |
3.2.4 自然意象 | 第28-29页 |
3.3 地域文化的形式借用 | 第29-30页 |
3.3.1 丰富多彩的叙事形式 | 第29页 |
3.3.2 荡气回肠的抒情方法 | 第29-30页 |
3.3.3 鲜明饱满的造型设计 | 第30页 |
3.4 地域传播平台借用 | 第30-32页 |
3.4.1 地方戏台 | 第30-31页 |
3.4.2 文化广场 | 第31页 |
3.4.3 文化长廊 | 第31-32页 |
4 地域文化视域下公安文化建设具体实践 | 第32-37页 |
4.1 地域文化与公安文化耦合创新举隅 | 第32-34页 |
4.1.1 京味公安文化的审美特色 | 第32页 |
4.1.2 广州公安“广府文化”的升华 | 第32-33页 |
4.1.3 山东公安“儒警文化”的构建 | 第33页 |
4.1.4 梅州公安客家“和文化”精神的发扬 | 第33-34页 |
4.1.5 扬州公安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的发掘 | 第34页 |
4.2 地域文化视域下公安文化建设的不足 | 第34-37页 |
4.2.1 公安队伍地域文化自觉还未形成 | 第34-35页 |
4.2.2 公安文化内容地域特色不明显 | 第35页 |
4.2.3 公安文化地域形式运用不传神 | 第35-36页 |
4.2.4 代表性的公安地域文化精品不足 | 第36-37页 |
5 地域文化促进公安文化创新基本对策 | 第37-40页 |
5.1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评估地域文化价值 | 第37页 |
5.2 对地域文化资源分类甄别,查找可资公安文化借鉴的文本 | 第37-38页 |
5.3 研究地域文化融入公安文化规律,培育公安地域文化人才 | 第38-39页 |
5.4 汲取“圈外”作者地域文化创作经验,打造公安地域文化品牌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