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 | 第10-14页 |
1.2.1 灾害的孕灾环境 | 第11-12页 |
1.2.2 灾害的致灾因子 | 第12-13页 |
1.2.3 灾害的承灾体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洪涝防灾技术与研究动态综述 | 第21-33页 |
2.1 洪涝防灾相关理论模型研究 | 第21-25页 |
2.1.1 国内洪涝防灾理论与模型 | 第21-24页 |
2.1.2 国外洪涝防灾理论与模型 | 第24-25页 |
2.2 洪涝防灾相关技术研究与实践 | 第25-31页 |
2.2.1 国内洪涝灾害技术研究 | 第25页 |
2.2.2 国外雨洪灾害技术支撑 | 第25-26页 |
2.2.3 外国城市宏观洪涝防控实践案例 | 第26-31页 |
2.3 对未来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思考 | 第31-32页 |
2.3.1 我国现阶段洪涝防灾出现的问题 | 第31页 |
2.3.2 国内未来洪涝防灾的发展方向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相关水文模型与数字技术理论研究 | 第33-43页 |
3.1 概念界定与水文模型概述 | 第33-36页 |
3.1.1 雨涝概念界定 | 第33页 |
3.1.2 水文模型理论 | 第33-34页 |
3.1.3 水文模型介绍 | 第34-35页 |
3.1.4 水文模型数据需求 | 第35-36页 |
3.2 雨涝防灾中应用GIS技术的主要原理 | 第36-38页 |
3.2.1 主要应用理论 | 第36-37页 |
3.2.2 数据需求 | 第37-38页 |
3.3 雨涝防灾中应用SWMM技术的主要原理 | 第38-39页 |
3.3.1 主要应用原理 | 第38-39页 |
3.3.2 数据需要 | 第39页 |
3.3.3 主要特色和优势 | 第39页 |
3.4 GIS与SWMM技术集成 | 第39-43页 |
3.4.1 数据需要SWMM与GIS数据交互 | 第40页 |
3.4.2 SWMM理论模型与GIS空间布局的互补验证 | 第40-41页 |
3.4.3 集成的优势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GIS的厦门雨洪安全格局构建及防灾方法 | 第43-67页 |
4.1 厦门市域总体概况 | 第43-46页 |
4.1.1 地形地貌 | 第43-44页 |
4.1.2 气候与降水 | 第44-45页 |
4.1.3 海洋与水域 | 第45-46页 |
4.2 厦门市排涝现状和雨涝成因 | 第46-50页 |
4.2.1 厦门排洪防涝现状 | 第46-47页 |
4.2.2 厦门雨涝现象成因 | 第47-50页 |
4.3 基于GIS技术的厦门雨洪安全格局设计 | 第50-60页 |
4.3.1 厦门市自然环境下的淹没斑块 | 第50-55页 |
4.3.2 厦门市水系防控廊道 | 第55-58页 |
4.3.3 雨洪生态安全格局网络 | 第58-60页 |
4.4 安全风险范围与现状建设的校对 | 第60-65页 |
4.4.1 低安全重点区域检验诊断与应对方法 | 第60-64页 |
4.4.2 雨洪安全格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与协调途径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SWMM技术对杏林湾区域的雨涝模拟与防灾方法 | 第67-95页 |
5.1 模型数据的构建 | 第67-76页 |
5.1.1 杏林湾选区概况与用地性质 | 第67-69页 |
5.1.2 杏林湾选区子汇流区的划分 | 第69-71页 |
5.1.3 管网与节点数据概化 | 第71-73页 |
5.1.4 雨量数据和设计暴雨情景 | 第73-75页 |
5.1.5 主要模型参数的确定与设置 | 第75-76页 |
5.2 不同重现期下的SWMM雨涝情景模拟 | 第76-83页 |
5.2.1 重现期2a 一遇 | 第76-78页 |
5.2.2 重现期5a 一遇 | 第78-81页 |
5.2.3 重现期50a 一遇 | 第81-82页 |
5.2.4 SWMM情景布设的数据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3 LID措施下的人工因素防涝设置 | 第83-86页 |
5.3.1 下凹洼地 | 第83-84页 |
5.3.2 绿色屋顶 | 第84页 |
5.3.3 生物滞留层 | 第84-85页 |
5.3.4 渗透铺装 | 第85页 |
5.3.5 雨水蓄水池 | 第85-86页 |
5.4 基于SWMM的LID模块措施对不同重现期的雨涝情景模拟 | 第86-92页 |
5.4.1 重现期2a 一遇 | 第86-88页 |
5.4.2 重现期5a 一遇 | 第88-89页 |
5.4.3 重现期50a 一遇 | 第89-92页 |
5.5 LID措施优化的情景布设数据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应用数字技术对厦门市雨涝灾害的防灾方法研究 | 第95-107页 |
6.1 数字技术对厦门市雨涝防灾的研究技法 | 第95-97页 |
6.1.1 基于GIS技术与水文模型构建厦门雨洪安全格局 | 第95-96页 |
6.1.2 基于SWMM技术发现厦门地区的雨涝易发位置 | 第96页 |
6.1.3 基于LID对厦门雨涝易发地的防控方法优化 | 第96-97页 |
6.2 针对厦门市雨涝灾害提出的几点防控应对方法 | 第97-103页 |
6.2.1 宏观尺度下对厦门雨洪安全格局的防控方法 | 第97-99页 |
6.2.2 微观尺度下对厦门雨涝易发地区的防控方法 | 第99-103页 |
6.3 本系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103-104页 |
6.4 对于厦门雨涝防灾的发展与建议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1-113页 |
附件1 | 第113-115页 |
附件2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