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分流制改造必要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6页 |
1.3 模拟软件选择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InfoworksICM排水模型及建模 | 第19-37页 |
2.1 InfoworksICM主要模块介绍 | 第19-28页 |
2.1.1 水文模块 | 第19-21页 |
2.1.2 污水量计算模块 | 第21-22页 |
2.1.3 管流模块 | 第22-23页 |
2.1.4 水质模块 | 第23-28页 |
2.2 研究区域暴雨规律 | 第28-32页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29页 |
2.2.2 气候条件 | 第29页 |
2.2.3 暴雨强度公式 | 第29-32页 |
2.3 研究区域排水管网建模 | 第32-36页 |
2.3.1 排水管网概况 | 第32-33页 |
2.3.2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2.3.3 模型主要参数设定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现状合流制管网排水模拟 | 第37-47页 |
3.1 降雨事件的设定 | 第37-38页 |
3.2 模拟结果 | 第38-45页 |
3.2.1 管网节点溢流分析 | 第38-41页 |
3.2.2 截流干管排水口排放 | 第41-43页 |
3.2.3 截流干管排水口污染物排放 | 第43-45页 |
3.3 两排水口污染物污水厂处理效果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现状合流制管网的分流制改造 | 第47-59页 |
4.1 分流制管网改造方案 | 第47-50页 |
4.1.1 管材选择 | 第47-48页 |
4.1.2 污水管网流量计算 | 第48-49页 |
4.1.3 污水管道规划位置确定 | 第49-50页 |
4.2 分流制管网改造模拟 | 第50-58页 |
4.2.1 节点溢流分析 | 第50-51页 |
4.2.2 截流干管排水口排放 | 第51-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合流制管网分流制改造的必要性 | 第59-73页 |
5.1 加入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合流制管网模拟 | 第59-68页 |
5.1.1 低影响开发措施简介 | 第59页 |
5.1.2 低影响开发措施设置方法 | 第59-60页 |
5.1.3 管网节点溢流分析 | 第60-61页 |
5.1.4 管网两个排水口排放 | 第61-68页 |
5.2 低影响开发方案一 | 第68-69页 |
5.2.1 管网节点溢流分析 | 第68页 |
5.2.2 排水口污染物排放 | 第68-69页 |
5.3 低影响开发方案二 | 第69-71页 |
5.3.1 管网节点溢流分析 | 第69-70页 |
5.3.2 排水口污染物排放 | 第70-71页 |
5.4 低影响开发方案三 | 第71-72页 |
5.4.1 管网节点溢流分析 | 第71页 |
5.4.2 排水口污染物排放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