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抑郁症与EFT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2.1 未来情景思考概念定义 | 第11-14页 |
2.1.1 未来情景思考的性质与特点 | 第11-12页 |
2.1.2 未来情景思考的认知功能 | 第12页 |
2.1.3 过程模拟与结果模拟 | 第12-13页 |
2.1.4 未来情景思考的发展 | 第13页 |
2.1.5 未来情景思考在临床领域 | 第13页 |
2.1.6 影响未来情景思考的因素 | 第13-14页 |
2.2 抑郁障碍与回避策略 | 第14-15页 |
2.2.1 行为激活理论 | 第14-15页 |
2.2.2 人格特点与应对方式 | 第15页 |
2.3 抑郁障碍患者的未来情景思考 | 第15-18页 |
2.3.1 理论假设 | 第15-17页 |
2.3.2 抑郁障碍患者EFT的异常表象 | 第17-18页 |
2.4 基于EFT的干预研究 | 第18页 |
2.5 文献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8-20页 |
2.5.1 以往研究的局限之处 | 第18-19页 |
2.5.2 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 第19-20页 |
3 研究一 未来预期与抑郁的关联—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 第20-26页 |
3.1 预实验 | 第20-21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3.1.4 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3.2 正式实验 | 第21-24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2.3 研究结果 | 第22-24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4-26页 |
4 研究二 亚临床抑郁与无抑郁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未来情景思考 | 第26-3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2.1 被试 | 第26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4.2.3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4.2.4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7-29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9-32页 |
5 研究三 结果模拟和过程模拟对亚临床群体抑郁症状的干预研究 | 第32-4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5.2.1 被试 | 第32页 |
5.2.2 研究设计 | 第32页 |
5.2.3 研究工具 | 第32-33页 |
5.2.4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5.2.5 实验程序 | 第33-35页 |
5.2.6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5-38页 |
5.3.1 操作检验 | 第35页 |
5.3.2 不同干预组别和时间对抑郁水平和抑郁行为激活的重复方差分析 | 第35-38页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42页 |
5.4.1 干预组别与时间对抑郁行为激活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5.4.2 干预组别与时间对抑郁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39-42页 |
6 讨论 | 第42-44页 |
6.1 未来预期通过行为影响抑郁水平 | 第42页 |
6.2 日常生活中未来情景思考 | 第42页 |
6.3 积极过程模拟和积极结果模拟对抑郁水平的干预 | 第42页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2-44页 |
6.4.1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2-43页 |
6.4.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43-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