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16页 |
| 1 总体目标 | 第14页 |
| 2 阶段目标 | 第14-15页 |
| 3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 第一部分 队列建立和实际参与人群基线信息描述比较 | 第16-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 1.1 研究设计 | 第16页 |
| 1.2 人群选择 | 第16-17页 |
| 1.3 基线信息调查 | 第17页 |
| 1.4 筛查组人群的内镜检查方法与流程 | 第17-18页 |
| 1.5 标本处理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与流程 | 第18页 |
| 1.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 第18-19页 |
| 1.7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 2 结果 | 第20-31页 |
| 2.1 队列人群基本情况 | 第20-23页 |
| 2.2 实际参与人群基线信息描述和比较 | 第23-26页 |
| 2.3 筛查组实际参与人群病变检出率情况 | 第26页 |
| 2.4 实际参与人群HP感染和筛查组血液四项检查情况 | 第26-28页 |
| 2.5 实际参与人群基线信息性别分层分析 | 第28-31页 |
| 3 讨论 | 第31-34页 |
| 3.1 依从性和志愿者偏倚 | 第31页 |
| 3.2 人群基线的可比性 | 第31-33页 |
| 3.3 病变检出率的改变 | 第33页 |
| 3.4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33页 |
| 3.5 结论 | 第33-34页 |
| 第二部分 内镜筛查对人群食管癌首诊病理期别分布的影响 | 第34-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 1.1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 1.2 队列的随访和回溯 | 第34页 |
| 1.3 发病数据收集方法 | 第34-35页 |
| 1.4 临床病理分期数据收集方法 | 第35-37页 |
| 1.5 数据质量控制 | 第37页 |
| 1.6 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 2 结果 | 第38-46页 |
| 2.1 食管癌发病分布特征描述 | 第38-39页 |
| 2.2 食管癌病理期别分布特征描述 | 第39-42页 |
| 2.3 筛查组和对照组食管癌病理期别分布比较 | 第42-46页 |
| 3 讨论 | 第46-49页 |
| 3.1 食管癌内镜筛查短期效果评价 | 第46-47页 |
| 3.2 创新点 | 第47页 |
| 3.3 局限性 | 第47-48页 |
| 3.4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三部分 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偏倚控制方法的探索和总结 | 第49-55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49页 |
| 2 筛查效果评价中偏倚的定义及由来 | 第49-51页 |
| 2.1 领先时间偏倚 | 第49页 |
| 2.2 病程长短偏倚 | 第49-50页 |
| 2.3 过度诊断偏倚 | 第50页 |
| 2.4 志愿者偏倚 | 第50-51页 |
| 3 筛查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1页 |
| 4 领先时间偏倚和病程长短偏倚的控制 | 第51-54页 |
| 4.1 统计学方法上关于两种偏倚的控制 | 第52-53页 |
| 4.2 流行病学方法上关于两种偏倚的控制 | 第53-54页 |
| 5 小结 | 第54-55页 |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60页 |
| 基金资助 | 第60-61页 |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 第61-69页 |
| 文献综述 | 第6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个人简历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