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第2章 传播力对国家形象构建的启示 | 第12-19页 |
| 2.1 传播力辨析 | 第12-13页 |
| 2.2 国家形象解读 | 第13-14页 |
| 2.3 影响国家形象传播力构建的可能因素 | 第14-16页 |
| 2.3.1 传播内容的界定 | 第14-15页 |
| 2.3.2 传播渠道的融合 | 第15-16页 |
| 2.3.3 传播声誉的营造 | 第16页 |
| 2.4 “主旋律”电影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基本关系 | 第16-19页 |
| 2.4.1 “主旋律”电影是国家形象构建的媒介 | 第17-18页 |
| 2.4.2 “主旋律”电影是国家形象构建的内容呈现 | 第18-19页 |
| 第3章 电影维度:构建国家形象传播力的基本面 | 第19-28页 |
| 3.1 提升“主旋律”电影的故事技巧 | 第19-22页 |
| 3.1.1 转变叙事角度 | 第20-21页 |
| 3.1.2 用行动践行国家使命 | 第21页 |
| 3.1.3 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 第21-22页 |
| 3.2 构建“主旋律”电影的人物模式 | 第22-25页 |
| 3.2.1 人物塑造个性化 | 第23页 |
| 3.2.2 人物更具生活化 | 第23-24页 |
| 3.2.3 人物扮演明星化 | 第24-25页 |
| 3.3 优化“主旋律”电影的语言修辞 | 第25-28页 |
| 3.3.1 丰富影象修辞 | 第25-26页 |
| 3.3.2 重视镜头组接的修辞 | 第26-27页 |
| 3.3.3 隐喻辞格的使用 | 第27-28页 |
| 第4章 人文维度:构建国家形象传播力的核心层 | 第28-35页 |
| 4.1 “主旋律”电影与国家形象的“人性观” | 第28-30页 |
| 4.1.1 人性的回归 | 第29-30页 |
| 4.1.2 异于好莱坞模式的人性彰显 | 第30页 |
| 4.2 “主旋律”电影与国家形象的“历史观” | 第30-32页 |
| 4.3 “主旋律”电影与国家形象的“文化观” | 第32-35页 |
| 第5章 创新维度:构建国家形象传播力的保障途径 | 第35-38页 |
| 5.1 “互联网+主旋律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生态创新 | 第35-36页 |
| 5.2 “主旋律”电影创制的管理制度创新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