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周立华教授的学术思想 | 第12-16页 |
1 导师的医学背景 | 第12页 |
2 状态医学观与辨态论治 | 第12-13页 |
2.1 状态医学观 | 第12-13页 |
2.2 辨态论治 | 第13页 |
3 强调“痰、瘀、虚、气”致病 | 第13-14页 |
4 重视情志因素对心系疾病的影响 | 第14页 |
5 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周立华教授论治心悸的学术思想 | 第16-28页 |
1 “不荣则悸”、“不通则悸” | 第16-21页 |
1.1 “不荣则悸”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1.2 “不通则悸”病因病机 | 第17-19页 |
1.3 五脏与心悸 | 第19-20页 |
1.4 情志与心悸 | 第20-21页 |
2 心悸治则 | 第21-23页 |
2.1 阴阳失衡,平调为主 | 第21-22页 |
2.2 补气活血,化痰祛瘀 | 第22页 |
2.3 五脏同调,不惟治心 | 第22-23页 |
2.4 情志为患,治在心身 | 第23页 |
3 心悸治法 | 第23-28页 |
3.1 “不荣则悸”治法 | 第23-24页 |
3.2 “不通则悸”治法 | 第24-26页 |
3.3 重视心理疏导 | 第26-27页 |
3.4 善用中成药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运用数据分析探讨周立华教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 | 第28-39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8页 |
1.1 资料搜集与录入 | 第28页 |
1.2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 | 第28-38页 |
2.1 一般情况 | 第28页 |
2.2 不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 | 第28-29页 |
2.3 脉象 | 第29-30页 |
2.4 舌象 | 第30-31页 |
2.5 治疗后复诊主症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2.6 常用药物 | 第32-34页 |
2.7 中药属性分析 | 第34-38页 |
3 通脉定悸汤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第四部分 医案赏析 | 第40-45页 |
典型医案1 | 第40-41页 |
典型医案2 | 第41-43页 |
典型医案3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9页 |
附录1 病例调查表 | 第49-50页 |
附录2 文献综述 | 第50-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