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稠油渣油的概述 | 第10-11页 |
1.1.1 我国稠油渣油分类 | 第10页 |
1.1.2 稠油渣油的评价 | 第10-11页 |
1.1.3 辽河超稠油渣油的性质、组成、结构概述 | 第11页 |
1.2 石油沥青性质组成与性能概述 | 第11-14页 |
1.2.1 我国现行的石油沥青性质标准 | 第11-12页 |
1.2.2 石油沥青的性能指标 | 第12-13页 |
1.2.3 石油沥青性质组成与性能关系 | 第13-14页 |
1.3 石油酸的分离提纯与表征 | 第14-15页 |
1.3.1 石油酸的分离 | 第14-15页 |
1.3.2 石油酸的精制 | 第15页 |
1.3.3 石油酸的表征 | 第15页 |
1.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案 | 第16-1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7-21页 |
2.1 原料的来源及性质 | 第17-18页 |
2.2 超临界萃取分馏实验 | 第18页 |
2.3 渣油及其窄馏分性质组成结构测定 | 第18-19页 |
2.4 石油酸的分离提纯 | 第19-21页 |
第3章 辽河常渣、改质常渣及其窄馏分性质组成分析 | 第21-41页 |
3.1 辽河常渣改质前后性质组成对比 | 第21-30页 |
3.1.1 分子量分布曲线对比 | 第21-22页 |
3.1.2 结构组成对比 | 第22-23页 |
3.1.3 高分辨质谱分析结果 | 第23-30页 |
3.2 辽河常渣改质前后的超临界萃取分馏结果 | 第30-31页 |
3.3 辽河常渣改质前后窄馏分的性质组成对比 | 第31-37页 |
3.3.1 密度 | 第31-32页 |
3.3.2 残炭 | 第32-33页 |
3.3.3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第33-34页 |
3.3.4 氢碳元素含量及氢碳比 | 第34页 |
3.3.5 黏度 | 第34-35页 |
3.3.6 四组分组成 | 第35-36页 |
3.3.7 蜡含量分布 | 第36页 |
3.3.8 酸值分布 | 第36-37页 |
3.4 辽河常渣改质前后窄馏分的结构组成对比 | 第37-39页 |
3.4.1 核磁共振 | 第37-39页 |
3.4.2 基于核磁共振的平均结构参数 | 第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辽河常渣改质前后石油酸组成结构及其对沥青性质的影响 | 第41-52页 |
4.1 醇碱液萃取前后渣油中石油酸的组成分析 | 第41-43页 |
4.2 石油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4.3 石油酸元素组成 | 第44-45页 |
4.4 辽河常渣石油酸分子组成 | 第45-48页 |
4.5 石油酸结构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4.6 改质前后石油酸的变化对沥青性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辽河沥青老化过程中性质性能分析 | 第52-69页 |
5.1 老化实验对沥青性质的影响 | 第52-63页 |
5.1.1 元素组成变化 | 第52页 |
5.1.2 分子质量分布变化 | 第52-53页 |
5.1.3 平均结构参数变化 | 第53-54页 |
5.1.4 老化过程中沥青性质的变化 | 第54-57页 |
5.1.5 老化过程中沥青化学组成的变化 | 第57-58页 |
5.1.6 老化过程中沥青杂原子化合物的变化 | 第58-63页 |
5.2 老化实验对石油酸的性质组成结构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 老化实验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结构参数数据 | 第73-75页 |
附录B 石油酸分布数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