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1.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控制 | 第10-14页 |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 第10-11页 |
1.1.2 NO_x的控制现状、控制技术 | 第11-14页 |
1.2 NH_3-SCR技术 | 第14-17页 |
1.2.1 NH_3-SCR技术脱硝原理 | 第15页 |
1.2.2 NH_3-SCR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3 NH_3-SCR技术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1.3 NH_3-SCR催化剂 | 第17-23页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8页 |
1.3.2 分子筛催化剂 | 第18-19页 |
1.3.3 碳基催化剂 | 第19-20页 |
1.3.4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20-23页 |
1.4 SCR催化剂常见中毒问题 | 第23-25页 |
1.4.1 碱金属中毒 | 第23-24页 |
1.4.2 H_2O中毒 | 第24页 |
1.4.3 SO_2中毒 | 第24-25页 |
1.5 专利地图 | 第25-28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9-34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1.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29-30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30-31页 |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3页 |
2.3.1 脱硝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2.3.2 催化剂活性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33-34页 |
第3章 Ce-Mn/TiO_2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 第34-47页 |
3.1 Ce-Mn/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 Mn、Ce含量对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影响 | 第35-36页 |
3.3 煅烧温度对Ce-Mn/TiO_2的脱硝活性影响 | 第36-38页 |
3.4 煅烧气氛对Ce-Mn/TiO_2的脱硝活性影响 | 第38-40页 |
3.5 Ce-Mn/TiO_2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40-46页 |
3.5.1 XRD分析 | 第40-41页 |
3.5.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第41-42页 |
3.5.3 SEM-EDS分析 | 第42-43页 |
3.5.4 XPS分析 | 第43-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通入SO_2与不通SO_2对Ce-Mn/TiO_2催化剂性能影响 | 第47-61页 |
4.1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Ce-Mn/TiO_2催化剂抗硫性影响 | 第47-51页 |
4.1.1 Mn、Ce含量催化剂的抗硫性研究 | 第48-49页 |
4.1.2 煅烧温度对Ce-Mn/TiO_2的抗硫性影响研究 | 第49-50页 |
4.1.3 煅烧气氛对Ce-Mn/TiO_2的抗硫性影响研究 | 第50-51页 |
4.2 SO_2浓度对Ce-Mn/TiO_2的活性影响研究 | 第51页 |
4.3 反应温度对Ce-Mn/TiO_2的抗硫性影响研究 | 第51-52页 |
4.4 SO_2对Ce-Mn/TiO_2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52-60页 |
4.4.1 XRD分析 | 第52-53页 |
4.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第53-54页 |
4.4.3 SEM-EDS分析 | 第54-55页 |
4.4.4 XPS分析 | 第55-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金属元素改性Ce-Mn/TiO_2 | 第61-87页 |
5.1 X(Fe、Sm)-Ce-Mn/TiO_2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 | 第61-63页 |
5.2 X(Fe、Sm)-Ce-Mn/TiO_2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63-71页 |
5.2.1 XRD分析 | 第63-64页 |
5.2.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第64-65页 |
5.2.3 SEM-EDS分析 | 第65-66页 |
5.2.4 XPS分析 | 第66-71页 |
5.3 X(Fe、Sm)-Ce-Mn/TiO_2催化剂的抗硫性研究 | 第71-72页 |
5.4 X(Fe、Sm)-Ce-Mn/TiO_2抗硫前后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72-85页 |
5.4.1 XRD分析 | 第72页 |
5.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 第72-74页 |
5.4.3 SEM-EDS分析 | 第74-76页 |
5.4.4 XPS分析 | 第76-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