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1.2.1 双元创新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2.2 组织模式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1.2.3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1.2.4 高新技术企业的双元创新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形成基础 | 第22-34页 |
| 2.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和特征 | 第22-26页 |
| 2.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22-23页 |
|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 第23-26页 |
| 2.2 双元创新的界定及形成动因 | 第26-31页 |
| 2.2.1 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 | 第26-29页 |
| 2.2.2 组织双元创新的形成动因 | 第29-31页 |
| 2.3 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基础条件 | 第31-34页 |
| 2.3.1 外部创新环境 | 第32页 |
| 2.3.2 内部创新能力 | 第32-33页 |
| 2.3.3 整体组织模式 | 第33-34页 |
| 第3章 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模式与双元创新 | 第34-51页 |
| 3.1 组织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34页 |
| 3.2 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34-39页 |
| 3.2.1 人力要素 | 第35-36页 |
| 3.2.2 物力要素 | 第36-37页 |
| 3.2.3 信息要素 | 第37-39页 |
| 3.3 高新技术企业双元创新的组织模式 | 第39-43页 |
| 3.3.1 传统的双元性组织模式 | 第39-41页 |
| 3.3.2 独立型与协作型组织模式 | 第41-43页 |
| 3.4 组织模式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理 | 第43-44页 |
| 3.5 两种组织模式的案例研究 | 第44-51页 |
| 3.5.1 华为公司案例 | 第44-47页 |
| 3.5.2 XMC公司案例 | 第47-50页 |
| 3.5.3 案例研究总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双元创新中组织因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 第51-62页 |
| 4.1 影响双元创新的组织因素的提取 | 第51-53页 |
| 4.2 双元创新中组织因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 4.3 双元创新中组织因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 | 第54-58页 |
| 4.3.1 外部环境感知与创新绩效 | 第54页 |
| 4.3.2 组织内部交流与创新绩效 | 第54-55页 |
| 4.3.3 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 | 第55页 |
| 4.3.4 双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 第55-56页 |
| 4.3.5 双元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56-57页 |
| 4.3.6 研究假设汇总 | 第57-58页 |
| 4.4 双元创新中组织因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变量测量 | 第58-62页 |
| 4.4.1 外部环境感知 | 第58-59页 |
| 4.4.2 组织内部交流 | 第59页 |
| 4.4.3 组织创新资源 | 第59页 |
| 4.4.4 探索性创新能力 | 第59-60页 |
| 4.4.5 应用性创新能力 | 第60-61页 |
| 4.4.6 创新绩效 | 第61-62页 |
| 第5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讨论 | 第62-80页 |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第62-64页 |
| 5.1.1 研究方法 | 第62页 |
| 5.1.2 问卷调查 | 第62-64页 |
| 5.2 样本统计与分析 | 第64-68页 |
| 5.2.1 样本总体特征 | 第64-66页 |
| 5.2.2 信度分析 | 第66-67页 |
| 5.2.3 效度分析 | 第67-68页 |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68-74页 |
| 5.3.1 初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第69-70页 |
| 5.3.2 修正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第70-73页 |
| 5.3.3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 5.4 多群组分析 | 第74-77页 |
| 5.5 模式的选择与机制的构建 | 第77-80页 |
| 5.5.1 模式的选择 | 第77-78页 |
| 5.5.2 机制的构建 | 第78-80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 6.2 创新点 | 第81页 |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 附录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