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的哲学基础论文

沙夫历史认识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8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10-11页
    二、沙夫思想研究现状述评第11-15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8页
第一章 沙夫历史认识论产生的背景第18-23页
    第一节 历史背景第18-20页
        一、纳粹集中营对人的主体性的泯灭第18-19页
        二、斯大林模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抑制第19页
        三、“非斯大林化”进程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第19-20页
    第二节 理论背景第20-23页
        一、理论渊源: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第20-21页
        二、理论承继: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第21-22页
        三、学术氛围: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兴起第22-23页
第二章 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第23-32页
    第一节 历史认识论的前提批判第23-25页
        一、三种认识关系模式第23-24页
        二、三种认识模式的历史表现第24-25页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第25-29页
        一、历史认识的主体第26-27页
        二、认识主体的社会性第27页
        三、认识主体的实践性第27-28页
        四、主体性的认识特征第28-29页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因素第29-32页
        一、认识主体内含的主观因素第29-30页
        二、主观因素影响历史的形式第30-32页
第三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第32-40页
    第一节 历史认识中的历史事实第32-35页
        一、历史事实概念的不同理解第32-33页
        二、什么是历史事实第33-35页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第35-36页
        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阐释第35页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第35-36页
    第三节 沙夫对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的思考第36-40页
        一、实证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拥护第36-37页
        二、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否定第37-38页
        三、沙夫对两种错误认识论的批判第38-40页
第四章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第40-45页
    第一节 沙夫的“相对客观真理”论第40-42页
        一、历史真理的类过程性第40-41页
        二、历史真理的相对性第41-42页
    第二节 历史真理何以可能第42-45页
        一、克服主观因素在认识中产生的赘疣第42-43页
        二、在历史研究中有意识地采取阶级立场第43-45页
结语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辆受损赔偿范围研究--以法释[2012]19号第15条为中心
下一篇:含柴胡与黄芩抗抑郁方剂的配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