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施工论文--隧洞与地下工程论文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岭北TBM施工段围岩收敛监测与支护时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8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5页
        1.2.1 钻爆法施工隧洞监测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TBM施工隧洞监测现状第16-17页
        1.2.3 监测数据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7页
        1.2.4 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和支护方式研究第17-19页
        1.2.5 秦岭地区已建隧洞或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的研究成果第19-23页
        1.2.6 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研究现状第23-25页
        1.2.7 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岭北TBM施工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5-2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研究方法第26-28页
2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工程地质环境分析第28-43页
    2.1 工程背景第28页
    2.2 秦岭隧洞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第28-29页
    2.3 秦岭输水隧洞围岩工程地质分段和岭北TBM施工段特性分析第29-35页
    2.4 岭北典型围岩宏观构造和细观组构分析第35-37页
    2.5 地质构造体系对围岩工程特性的影响研究第37-39页
        2.5.1 构造层次的研究及其工程意义第37页
        2.5.2 各种构造体制的岩体断裂结构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第37-39页
    2.6 秦岭输水隧洞岭北TBM施工段围岩工程地质特性分析第39-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软弱围岩变形特征和支护方式研究第43-59页
    3.1 软岩及工程力学特性第43-46页
        3.1.1 软岩概念第43-44页
        3.1.2 工程软岩力学特性第44-46页
    3.2 软岩大变形理论第46-48页
        3.2.1 软岩大变形的定义第46-47页
        3.2.2 隧洞软岩大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第47页
        3.2.3 TBM隧洞软岩大变形问题第47-48页
    3.3 隧洞支护理论发展现状第48-49页
    3.4 典型隧洞或隧道围岩大变形案例及分析第49-52页
        3.4.1 钻爆法施工隧道围岩大变形案例第49页
        3.4.2 TBM法施工隧道围岩大变形案例第49-52页
    3.5 隧洞支护结构类型第52-54页
        3.5.1 刚性支护结构第52页
        3.5.2 柔性支护结构第52-53页
        3.5.3 联合支护体系结构第53-54页
    3.6 软岩隧洞大变形控制技术第54-56页
        3.6.1 联合支护要点第54页
        3.6.2 先护后挖第54-55页
        3.6.3 喷射混凝土预留间隙支护第55页
        3.6.4 选用可缩式钢架支护第55页
        3.6.5 选用伸缩式锚杆支护第55-56页
        3.6.6 隧洞支护施工要点第56页
        3.6.7 实际工程施工中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第56页
    3.7. 隧洞支护体系当前应用现状第56-57页
        3.7.1 支护时机研究第56-57页
        3.7.2 围岩流变条件下衬砌受力分析第57页
        3.7.3 隧洞支护优化方案研究第57页
    3.8 本章小结第57-59页
4 秦岭输水隧洞围岩收敛监测和结果分析第59-83页
    4.1 现场监测方案分析第59-62页
        4.1.1 监测意义第59页
        4.1.2 监测内容第59页
        4.1.3 监测部位确定第59-60页
        4.1.4 监测工具及使用方法第60-61页
        4.1.5 监测方案布置第61页
        4.1.6 监测要求第61-62页
        4.1.7 监测仪器设置及频率第62页
    4.2 数据处理方法第62-64页
        4.2.1 变形计算第62-64页
        4.2.2 压力计算第64页
    4.3 容许极限位移和容许速率第64-65页
        4.3.1 容许极限位移第64页
        4.3.2 容许速率第64-65页
    4.4 秦岭隧洞监测断面围岩地质条件第65-67页
    4.5 钻爆法5号支洞监测第67-72页
        4.5.1 5 号支洞介绍第67页
        4.5.2 5 号支洞断面收敛和围岩压力监测第67-72页
    4.6 主洞TBM施工段收敛监测第72-79页
        4.6.1 主洞TBM施工段简介第73页
        4.6.2 监测数据整理及分析第73-79页
    4.7 围岩收敛和压力监测结果分析第79-82页
        4.7.1 关于围岩全收敛值的恢复第79-80页
        4.7.2 围岩收敛规律分析第80-81页
        4.7.3 围岩未产生大变形原因分析第81页
        4.7.4 拱顶相对沉降规律分析第81-82页
        4.7.5 围岩压力规律分析第82页
    4.8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秦岭输水隧洞围岩支护时机研究第83-93页
    5.1 支护时机的确定原理第83-85页
        5.1.1 不同支护类型下的围岩变形与支护体受力分析第83-84页
        5.1.2 最佳支护时机含义及原理第84-85页
    5.2 秦岭输水隧洞支护时机分析第85-86页
        5.2.1 秦岭输水隧洞岭北TBM施工段围岩支护类型分析第85页
        5.2.2 秦岭输水隧洞岭北TBM施工段围岩收敛监测的启示第85-86页
    5.3 岭北TBM施工段围岩局部破坏的机理分析和防控措施第86-88页
    5.4 5号支洞开挖数值仿真试验第88-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附录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渭河杨凌示范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优化及影响评价
下一篇: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对临近古建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