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AMF在撂荒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及其对种间关系的影响机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8页
        1.3.1 丛枝菌根真菌和菌根真菌网络概述第18-23页
        1.3.2 丛枝菌根与植物种间关系第23-28页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28-30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0-39页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0-31页
        2.1.1 研究目标第30页
        2.1.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2.2 研究方法第31-37页
        2.2.1 野外实验设计第31-34页
        2.2.2 盆栽实验设计第34-37页
    2.3 技术路线第37页
    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7-39页
第三章 撂荒演替中AMF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恢复的影响第39-50页
    3.1 前言第39-40页
    3.2 研究方法第40-42页
        3.2.1 土壤团聚体测定第40页
        3.2.2 土壤球囊霉素测定第40页
        3.2.3 土壤碳、氮、磷及其碳组分测定第40页
        3.2.4 数据分析第40-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3.3.1 土壤团聚体特征第43页
        3.3.2 土壤团聚体球囊霉素变化特征第43-45页
        3.3.3 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及其碳组分变化特征第45-46页
        3.3.4 土壤团聚体球囊霉素与碳氮的相关关系第46-47页
    3.4 讨论第47-49页
        3.4.1 撂荒演替中土壤团聚体养分与团聚体稳定性的耦合关系第47-48页
        3.4.2 撂荒演替中AMF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恢复的影响第48-49页
    3.5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撂荒演替中AMF对植被和土壤养分恢复的影响第50-64页
    4.1 前言第50页
    4.2 研究方法第50-52页
        4.2.1 菌根侵染率测定第50-51页
        4.2.2 土壤碳、氮、磷测定第51页
        4.2.3 土壤球囊霉素测定第51页
        4.2.4 数据分析第51-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4.3.1 植被动态变化第52-53页
        4.3.2 AMF相关特性动态变化第53-55页
        4.3.3 土壤碳、氮、磷动态变化第55页
        4.3.4 AMF对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63页
        4.4.1 撂荒演替过程中不同生态位植物与AMF的协同演变机制第57-60页
        4.4.2 撂荒演替过程中AMF对球囊霉素含量恢复的影响第60-62页
        4.4.3 撂荒演替过程中AMF对土壤养分恢复的驱动机制第62-63页
    4.5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氮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种间关系及元素分配的影响第64-94页
    5.1 前言第64-65页
    5.2 研究方法第65-68页
        5.2.1 生物量和根系形态测定第65页
        5.2.2 光合特征测定第65页
        5.2.3 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测定第65-66页
        5.2.4 土壤球囊霉素含量测定第66页
        5.2.5 植物和土壤13C和15N含量测定第66页
        5.2.6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66-68页
        5.2.7 数据处理第6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8-89页
        5.3.1 土壤pH和 AMF相关特性第68-70页
        5.3.2 植物生物量特征第70-72页
        5.3.3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第72-74页
        5.3.4 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第74-76页
        5.3.5 共生植物间各器官碳、氮、磷分配特征第76-77页
        5.3.6 共生植物间土壤碳、氮、磷的固定第77-82页
        5.3.7 共生植物间通过AMF的碳、氮传输第82-84页
        5.3.8 共生植物间土壤酶活性第84-87页
        5.3.9 植物光合生理与植物生长和元素分配的耦合关系第87-88页
        5.3.10 AMF和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积累和活化的耦合关系第88-89页
    5.4 讨论第89-92页
        5.4.1 氮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光合生理作用第89-90页
        5.4.2 氮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间元素固定和分配的影响第90-92页
        5.4.3 氮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间土壤养分固定与活化的影响第92页
    5.5 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磷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种间关系及元素分配的影响第94-122页
    6.1 前言第94页
    6.2 研究方法第94-96页
        6.2.1 生物量和根系形态测定第94-95页
        6.2.2 光合特征测定第95页
        6.2.3 植物和土壤碳、氮、磷含量测定第95页
        6.2.4 土壤球囊霉素含量测定第95页
        6.2.5 植物和土壤13C和15N含量测定第95页
        6.2.6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95页
        6.2.7 数据处理第95-96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96-117页
        6.3.1 土壤pH和 AMF相关特性第96-97页
        6.3.2 植物生物量特征第97-101页
        6.3.3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第101-103页
        6.3.4 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第103-104页
        6.3.5 共生植物间各器官碳、氮、磷分配特征第104-105页
        6.3.6 共生植物间土壤碳、氮、磷的固定第105-110页
        6.3.7 共生植物间通过AMF的碳、氮传输第110-112页
        6.3.8 共生植物间土壤酶活性第112-114页
        6.3.9 植物光合生理与植物生长和元素分配的耦合关系第114-117页
    6.4 讨论第117-120页
        6.4.1 磷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种间关系的光合生理作用第117-118页
        6.4.2 磷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间元素固定和分配的影响第118-120页
        6.4.3 磷添加下AMF对共生植物间土壤养分固定与活化的影响第120页
    6.5 小结第120-12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7.1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7.2 主要进展第123-124页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蝎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暨双角蝎蛉属整合分类学研究(长翅目)
下一篇:蒺藜苜蓿磷转运体基因MtPT5和MtPT6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