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11-12页 | 
| 四、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 第13-28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 第13-16页 | 
|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芽阶段 | 第13-14页 | 
|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阶段 | 第14-15页 | 
|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成熟阶段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6-28页 | 
| 一、交往的概念 | 第17-20页 | 
| 二、交往中几对关系的厘清 | 第20-28页 | 
| 第二章 中国现阶段交往问题分析 | 第28-36页 | 
| 第一节 现阶段交往问题 | 第28-34页 | 
|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问题 | 第28-30页 | 
| 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 | 第30-32页 | 
| 三、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问题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我国现阶段交往问题反思 | 第34-36页 | 
| 一、人对自然认识的有限性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 第34页 | 
| 二、社会发展的程度制约着交往主体的发展 | 第34-35页 | 
| 三、社会生产关系对交往的制约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中国现阶段交往问题的化解思路 | 第36-44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下交往的应然模式 | 第36-38页 | 
| 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交往模式 | 第36页 | 
| 二、人与人自由平等的主体性交往模式 | 第36-37页 | 
| 三、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交往模式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交往问题的化解途径 | 第38-44页 | 
| 一、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生态交往 | 第38-40页 | 
| 二、人与人之间建立“以人为本”主体性交往 | 第40-41页 | 
| 三、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交往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