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1页 |
1.1.1 城市化与气候变化 | 第12-15页 |
1.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 第15-17页 |
1.1.3 城市建成环境与城市气候 | 第17-19页 |
1.1.4 建筑能耗现状与低碳城市 | 第19-21页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缘起 | 第21-24页 |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意义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7-2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27-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32-80页 |
2.1 城市微气候 | 第33-35页 |
2.2 城市热岛效应 | 第35-41页 |
2.2.1 城市热岛效应的类型 | 第37-39页 |
2.2.2 南京地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 第39-41页 |
2.3 能量平衡研究 | 第41-52页 |
2.3.1 街区层峡的能量平衡 | 第43-45页 |
2.3.2 街区层峡的风环境特征 | 第45-47页 |
2.3.3 街区层峡的空气与表面温度分布 | 第47-49页 |
2.3.4 街区层峡的太阳辐射分布 | 第49-52页 |
2.4 室外热舒适度 | 第52-59页 |
2.4.1 影响热舒适度的因素 | 第52-53页 |
2.4.2 基于人体能量平衡方程的室外热舒适模型 | 第53-55页 |
2.4.3 热舒适度指标 | 第55-57页 |
2.4.4 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平均辐射温度(T_(mrt)) | 第57-59页 |
2.5 城市街区几何形态相关参数 | 第59-66页 |
2.5.1 街道层峡形态 | 第60-63页 |
2.5.2 街区肌理形态 | 第63-64页 |
2.5.3 建筑形态及排列布局方式 | 第64-66页 |
2.6 城市街区几何形态与微气候 | 第66-75页 |
2.6.1 街区几何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 | 第67-71页 |
2.6.2 街区几何形态对室外热舒适度的影响 | 第71-75页 |
2.7 城市街区几何形态与建筑能耗 | 第75-80页 |
第三章 南京市气候与建成环境的相关初步研究 | 第80-122页 |
3.1 南京市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 第80-82页 |
3.1.1 南京市地理区位与地形地貌 | 第80-82页 |
3.1.2 南京市气候环境特征 | 第82页 |
3.1.3 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 | 第82页 |
3.2 南京市地表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 | 第82-88页 |
3.2.1 遥感数据源 | 第83-84页 |
3.2.2 地表温度的反演计算 | 第84-85页 |
3.2.3 南京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85-88页 |
3.3 南京市大气热岛效应分析 | 第88-102页 |
3.3.1 数据选择 | 第88-90页 |
3.3.2 热岛强度时间分布特征 | 第90-96页 |
3.3.3 热岛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96-102页 |
3.4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与微气候关联性实验研究 | 第102-122页 |
3.4.1 新街口中心区空间形态的分类解析 | 第103-106页 |
3.4.2 典型代表性街区的选择 | 第106-108页 |
3.4.3 微气候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8-116页 |
3.4.4 室外热舒适度(PET) | 第116-121页 |
3.4.5 相关讨论 | 第121-122页 |
第四章 街道层峡形态对微气候及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22-177页 |
4.1 实验街区模型的衍生设计 | 第122-129页 |
4.1.1 新街口中心区街道层峡形态参数解析 | 第122-124页 |
4.1.2 实验街区模型原型 | 第124-125页 |
4.1.3 标准地块单元的设置 | 第125-126页 |
4.1.4 建立具有不同层峡形态的实验街区模型 | 第126-127页 |
4.1.5 实验街区模型的几何形态特征 | 第127-129页 |
4.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9-140页 |
4.2.1 微气候数值模拟ENVI-met | 第129-135页 |
4.2.2 室外热舒适度计算RayMan | 第135-136页 |
4.2.3街区建筑能耗模拟HTB2 | 第136-140页 |
4.2.4 关于模拟及计算结果表达的说明 | 第140页 |
4.3 微气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40-160页 |
4.3.1 空气温度(Ta) | 第140-145页 |
4.3.2 平均辐射温度(Tmrt) | 第145-158页 |
4.3.3 风速(v) | 第158-160页 |
4.4 室外热舒适度评价分析 | 第160-167页 |
4.5 建筑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第167-174页 |
4.5.1 街区空间几何形态对各街区建筑制冷能耗的影响 | 第168-171页 |
4.5.2 局地微气候条件对街区尺度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71-174页 |
4.6 街道层峡形态对室外舒适度及能耗的影响 | 第174-177页 |
第五章 街区肌理形态对微气候及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77-233页 |
5.1 不同肌理形态的街区衍生设计 | 第177-189页 |
5.1.1 新街口中心区街区肌理形态参数解析 | 第177-180页 |
5.1.2 实验街区模型原型 | 第180-181页 |
5.1.3 标准街区地块单元的设置 | 第181-182页 |
5.1.4 实验街区模型的衍生设计 | 第182-189页 |
5.2 微气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89-216页 |
5.2.1 空气温度(Ta) | 第189-200页 |
5.2.2 平均辐射温度(Tmrt) | 第200-208页 |
5.2.3 风速(v) | 第208-216页 |
5.3 室外热舒适度评价分析 | 第216-224页 |
5.4 建筑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第224-230页 |
5.5 街区肌理形态对室外舒适度及能耗的影响 | 第230-233页 |
第六章 街区建筑形态及排列布局方式对微气候及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233-253页 |
6.1 不同建筑形态及排布方式的实验街区衍生设计 | 第233-239页 |
6.1.1 实验街区模型原型 | 第233-235页 |
6.1.2 标准地块单元的设置 | 第235页 |
6.1.3 实验街区模型的衍生设计 | 第235-238页 |
6.1.4 各街区方案的几何形态特征 | 第238-239页 |
6.2 微气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239-250页 |
6.2.1 空气温度(Ta) | 第239-241页 |
6.2.2 平均辐射温度(Tmrt) | 第241-245页 |
6.2.3 风环境条件 | 第245-250页 |
6.3 建筑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第250-251页 |
6.4 建筑形态及排列布局方式对微气候及能耗的影响 | 第251-253页 |
第七章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中心商业区城市设计优化策略 | 第253-279页 |
7.1 街道层峡形态的优化策略 | 第253-258页 |
7.1.1 街道高宽比控制 | 第253-254页 |
7.1.2 街道朝向控制 | 第254-255页 |
7.1.3 街道形态控制 | 第255-258页 |
7.2 街区肌理形态的优化策略 | 第258-264页 |
7.2.1 街区建筑密度控制 | 第258-260页 |
7.2.2 街区平均建筑高度控制 | 第260-262页 |
7.2.3 街区建筑容积率控制 | 第262页 |
7.2.4 街区建筑数量与布局控制 | 第262-264页 |
7.3 建筑形态及排布方式控制 | 第264-270页 |
7.3.1 建筑形态控制 | 第264-266页 |
7.3.2 建筑排列与布局方式控制 | 第266-270页 |
7.4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中心商业区城市设计优化策略及应用 | 第270-279页 |
7.4.1 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气候适应性优化策略 | 第270-271页 |
7.4.2 中心商业区城市设计中的微气候分析与应用案例 | 第271-27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79-285页 |
8.1 全文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 第279-284页 |
8.2 思考与展望 | 第284-285页 |
致谢 | 第285-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286-300页 |
附录A | 第300-304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304-3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