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子:从我的村庄开始 | 第15-23页 |
第一章 农村生活的危机与“新集体”的假设 | 第23-50页 |
第一节 从群体本位到集体主义 | 第23-30页 |
第二节 农村社会的个体化及其危机 | 第30-40页 |
第三节 一个假设:重建新的农村集体 | 第40-50页 |
第二章 龙口这个地方 | 第50-70页 |
第一节 历史概况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土地与人口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文化 | 第55-59页 |
第四节 分田到户之后 | 第59-67页 |
附记:多云村 | 第67-70页 |
第三章 龙口实践:他们自己组织了起来 | 第70-88页 |
第一节 修一条出路 | 第70-74页 |
第二节 塆落整治 | 第74-80页 |
第三节 作为比照的两处实践 | 第80-88页 |
第四章 重新组织起来的三种模式 | 第88-114页 |
第一节 三处实践之比较 | 第88-96页 |
第二节 城乡关系视野里的“告老还乡”与“资本下乡” | 第96-102页 |
第三节 集体建构中的民众参与 | 第102-112页 |
余论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龙口实践:两条腿走路 | 第114-144页 |
小引:从一次“集体上访”开始 | 第114-121页 |
第一节 创造新的“文化感觉” | 第121-126页 |
第二节 打造一份产业 | 第126-135页 |
第三节 集体组织的血液与后盾 | 第135-141页 |
余论 | 第141-144页 |
第六章 未完成的龙口实践:困境与危机 | 第144-174页 |
小引:龙口宾馆是怎么建起来的 | 第144-145页 |
第一节 创业难 | 第145-155页 |
第二节 对一份《罚款通知书》的讨论 | 第155-161页 |
第三节 政府与民众关系的重新思考 | 第161-170页 |
余论 | 第170-174页 |
第七章 如何想象新的农村集体 | 第174-202页 |
小引:龙口形成了一个真正的集体吗 | 第174-176页 |
第一节 理论资源: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 | 第176-181页 |
第二节 “可操作”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响 | 第181-190页 |
第三节 创造新的情感和文化的政治 | 第190-198页 |
结束语,或回到问题的起点 | 第198-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08-209页 |
后记 | 第209-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