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神经炎症 | 第10页 |
1.2 神经炎症与疾病 | 第10-11页 |
1.3 小胶质细胞 | 第11页 |
1.4 星形胶质细胞 | 第11-12页 |
1.5 炎症介质 | 第12-13页 |
1.5.1 NO及iNOS | 第12页 |
1.5.2 COX-2及PGE_2 | 第12-13页 |
1.5.3 细胞因子 | 第13页 |
1.6 参与神经炎症反应信号通路 | 第13-16页 |
1.6.1 NF-κB信号通路 | 第13-14页 |
1.6.2 MAPK信号通路 | 第14-16页 |
1.7 血脑屏障 | 第16页 |
1.8 抗神经炎药物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9 褐藻胶及其衍生物 | 第16-17页 |
1.10 硒多糖及硒寡糖 | 第17-18页 |
1.11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30页 |
2.2.1 制备Se-PM | 第20页 |
2.2.2 BV2细胞培养 | 第20-21页 |
2.2.3 小鼠原代小胶质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 | 第21页 |
2.2.4 Se-PM通过血脑屏障的检测 | 第21-22页 |
2.2.5 小鼠原代小胶质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纯度测定 | 第22页 |
2.2.6 细胞活力检测 | 第22-23页 |
2.2.7 细胞上清液中NO及PGE_2检测 | 第23页 |
2.2.8 RT-PCR | 第23-24页 |
2.2.9 Western blot | 第24-25页 |
2.2.10 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25页 |
2.2.11 细胞形态观察 | 第25-26页 |
2.2.12 细胞迁移检测 | 第26页 |
2.2.13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5入核情况 | 第26-27页 |
2.2.14 腹腔注射LPS建立小鼠急性炎症模型 | 第27页 |
2.2.15 BALB/c小鼠鼠脑皮层中细胞因子检测 | 第27-28页 |
2.2.16 免疫荧光检测BALB/c小鼠皮层Iba1或GFAP表达 | 第28页 |
2.2.17 BALB/c小鼠鼠脑皮层蛋白检测 | 第28-29页 |
2.2.18 统计学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57页 |
3.1 实验结果 | 第30-53页 |
3.1.1 尾静脉注射Se-PM对小鼠脑中硒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1.2 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原代小胶质和星形胶质胶质细胞纯度 | 第30-31页 |
3.1.3 Se-PM对BV2、原代小胶质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4 Se-PM对LPS激发的BV2、原代小胶质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过量NO生成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5 Se-PM对LPS诱导的BV2、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iNOS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6 Se-PM对LPS诱导的BV2、原代小胶质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PGE_2生成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1.7 Se-PM对LPS诱导的BV2、原代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8 Se-PM对LPS诱导的BV2、原代小胶质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3.1.9 Se-PM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的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10 Se-PM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的细胞迁移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11 Se-PM对LPS诱导BV2细胞的p65入核的影响 | 第45-46页 |
3.1.12 Se-PM对LPS诱导BV2细胞、原代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13 Se-PM对LPS诱导BV2细胞、原代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47-49页 |
3.1.14 Se-PM对LPS诱导急性炎症模型小鼠皮层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3.1.15 Se-PM对LPS诱导急性炎症模型小鼠皮层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0-53页 |
3.2 讨论与结论 | 第53-56页 |
3.2.1 讨论 | 第53-55页 |
3.2.2 结论 | 第55-56页 |
3.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