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酶辅助的微生物电合成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7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CO_2固定路径第10-13页
        1.2.1 自然界已发现的固碳路径第10-11页
        1.2.2 人工合成的固碳路径第11-12页
        1.2.3 改造异养微生物为自养微生物的研究第12-13页
    1.3 CO_2还原力的供给模式第13-18页
        1.3.1 直接接触的微生物电合成体系第13-16页
        1.3.2 氢气介导的微生物电合成体系第16页
        1.3.3 甲酸介导的微生物电合成体系第16-17页
        1.3.4 其他化合物介导的微生物电合成体系第17-18页
    1.4 酶催化的电合成体系第18-23页
        1.4.1 直接接触的酶催化电合成体系第18-20页
        1.4.2 基于媒介的酶催化电合成体系第20-23页
    1.5 研究工作的提出第23-27页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3-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7-57页
    2.1 实验材料第27-38页
        2.1.1 菌种第27页
        2.1.2 基因及引物第27-30页
        2.1.3 质粒第30-31页
        2.1.4 实验试剂第31-34页
        2.1.5 实验仪器第34-35页
        2.1.6 培养基第35-36页
        2.1.7 配制试剂第36-38页
    2.2 分子操作方法第38-49页
        2.2.1 接种与保存甘油菌第38页
        2.2.2 质粒的提取第38-39页
        2.2.3 DNA片段的PCR扩增第39-40页
        2.2.4 酶切反应第40页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40-41页
        2.2.6 DNA凝胶回收第41-42页
        2.2.7 DNA产物纯化第42-43页
        2.2.8 连接反应第43页
        2.2.9 Golden Gate组装第43-44页
        2.2.10 Gibson组装第44-46页
        2.2.11 E.coli S17-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6页
        2.2.12 E.coli S17-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第46-47页
        2.2.13 大批量质粒转化第47页
        2.2.14 E.coli S17-1将质粒接合转移至R.eutropha H第47页
        2.2.15 菌落PCR第47-49页
    2.3 FDH的表达纯化与检测第49-53页
        2.3.1 重组FDH的诱导表达第49页
        2.3.2 FDH的纯化第49-51页
        2.3.3 FDH的SDS-PAGE电泳检验第51-53页
    2.4 MES的构建及产物测定第53-57页
        2.4.1 菌株培养第53页
        2.4.2 MES的预处理第53-54页
        2.4.3 MES的组装第54-55页
        2.4.4 产物PHB的预处理及HPLC检测第55-57页
第3章 酶-菌复合体系的构建和条件优化第57-69页
    3.1 FDH和电子载体的筛选第57-59页
        3.1.1 FDH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页
        3.1.2 FDH的酶活力测定第57-59页
        3.1.3 NADH再生效率的探究第59页
    3.2 酶-菌复合电催化系统的条件优化第59-60页
        3.2.1 MES中电位条件的探究第60页
        3.2.2 MES中NR浓度的探究第60页
        3.2.3 FDH对MES的影响第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8页
        3.3.1 不同来源的FDH酶活力的比较第60-62页
        3.3.2 不同电子载体对NADH再生效率的影响第62-65页
        3.3.3 不同电位条件对电合成效率的影响第65-66页
        3.3.4 中性红浓度对电合成效率和细胞生长的影响第66-67页
        3.3.5 FDH对电合成效率的影响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R.eutropha中CO_2固定路径的改造第69-79页
    4.1 启动子的筛选第69-71页
        4.1.1 载体pHG12的构建第69-70页
        4.1.2 含有不同启动子的载体pHG12-promoter的构建第70页
        4.1.3 连有红色荧光蛋白的质粒载体的构建第70-71页
        4.1.4 菌株培养及处理第71页
        4.1.5 菌体红色荧光蛋白表达量的测定第71页
    4.2 固碳路径关键基因的异源强化表达第71-74页
        4.2.1 重组表达载体pHG12B-S-L的构建第72-73页
        4.2.2 重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的诱导表达第73页
        4.2.3 氮含量的探究第73-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76页
        4.3.1 不同启动子对红色荧光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74-75页
        4.3.2 不同浓度诱导剂对电合成效率的影响第75页
        4.3.3 氮含量对电合成效率的影响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79-81页
    5.1 结论第79-80页
    5.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9-101页
附录第101-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硫脲和芳酰胺类催化不对称【3+3】串联反应构建吡喃类化合物的研究
下一篇: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葡萄糖酰胺类凝胶因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