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多信道协议与协议测试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外车联网与协议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协议测试和一致性测试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协议分析和协议实现 | 第19-47页 |
2.1 WAVE协议框架 | 第19-21页 |
2.1.2 IEEE802.11p协议 | 第20-21页 |
2.2 IEEE1609协议族标准 | 第21-22页 |
2.2.1 IEEE1609.1标准 | 第21页 |
2.2.2 IEEE1609.2标准 | 第21页 |
2.2.3 IEEE1609.3标准 | 第21-22页 |
2.3 IEEE1609.4标准 | 第22-27页 |
2.3.1 信道协调 | 第22-23页 |
2.3.2 多信道同步 | 第23-24页 |
2.3.3 信道路由 | 第24-25页 |
2.3.4 信道访问 | 第25-27页 |
2.4 多信道协议的实现 | 第27-29页 |
2.4.1 协议实现的需求分析 | 第27页 |
2.4.2 协议实现的硬件部分 | 第27-29页 |
2.5 无线网络驱动的设计 | 第29-32页 |
2.5.1 Linux网络设备驱动的分析 | 第29-31页 |
2.5.2 无线网络驱动工作流程及功能分析 | 第31-32页 |
2.6 无线网络驱动的基础功能实现 | 第32-38页 |
2.6.1 初始化和卸载移除功能 | 第32页 |
2.6.2 固件加载功能 | 第32-33页 |
2.6.3 与上层程序交互功能 | 第33-34页 |
2.6.4 与底层固件交互功能 | 第34-35页 |
2.6.5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 第35-38页 |
2.7 多信道协议机制的实现与改进 | 第38-46页 |
2.7.1 多信道同步 | 第38-39页 |
2.7.2 信道访问 | 第39-40页 |
2.7.3 信道路由 | 第40-42页 |
2.7.4 信道协调机制改进 | 第42-4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方案设计和实现 | 第47-66页 |
3.1 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47-48页 |
3.2 测试系统与被测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设计 | 第48-49页 |
3.3 上层测试管理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 第49-50页 |
3.4 中层应用程序的设计 | 第50-52页 |
3.5 中层应用程序的实现 | 第52-63页 |
3.5.1 WAVE短消息模块 | 第53-56页 |
3.5.1.1 初始化状态设置 | 第53-54页 |
3.5.1.2 WAVE短消息参数配置 | 第54-56页 |
3.5.1.3 WAVE短消息数据交互 | 第56页 |
3.5.2 被测系统控制模块 | 第56-59页 |
3.5.2.1 关闭被测系统 | 第57-58页 |
3.5.2.2 重启被测系统 | 第58页 |
3.5.2.3 被测系统硬件检测 | 第58-59页 |
3.5.3 IP消息模块 | 第59-63页 |
3.5.3.1 获得IPV6接口信息 | 第59-60页 |
3.5.3.2 设置IPV6测试地址 | 第60-61页 |
3.5.3.3 发送 IPV6 ping | 第61-62页 |
3.5.3.4 IPV6消息数据交互 | 第62-63页 |
3.5.4 log日志模块 | 第63页 |
3.6 多线程设计 | 第63-64页 |
3.7 高反馈效率的优化 | 第64-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测试与验证 | 第66-77页 |
4.1 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66-67页 |
4.2 协议一致性测试 | 第67-74页 |
4.2.1 静态测试 | 第68页 |
4.2.2 动态测试 | 第68-74页 |
4.3 信道协调改进对比测试 | 第74-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