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业务对流动性的管理 | 第15-16页 |
1.2.3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 第16页 |
1.2.4 同业业务对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界定 | 第20页 |
2.2 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般因素 | 第20-22页 |
2.2.1 内部因素 | 第21-22页 |
2.2.2 宏观市场因素 | 第22页 |
2.3 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有因素 | 第22-24页 |
2.3.1 金融环境的变化 | 第22-23页 |
2.3.2 农商银行竞争优势的差异 | 第23页 |
2.3.3 监管驱动 | 第23-24页 |
2.4 同业业务对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 第24-26页 |
2.4.1 同业业务存在的期限错配问题 | 第24页 |
2.4.2 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同业业务结构 | 第24-25页 |
2.4.3 同业业务依存度及集中度大小 | 第25页 |
2.4.4 开展同业业务产生的风险传染的机制 | 第25-26页 |
2.4.5 同业业务规避监管的特性 | 第26页 |
2.5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界定及形式 | 第26-27页 |
2.6 利用同业业务进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工具 | 第27-30页 |
2.6.1 信用拆借 | 第27页 |
2.6.2 债券质押式回购 | 第27-28页 |
2.6.3 买断式回购 | 第28页 |
2.6.4 债券买卖交易 | 第28页 |
2.6.5 票据买卖及回购 | 第28页 |
2.6.6 信贷资产转让及回购 | 第28-29页 |
2.6.7 常备借贷便利(SLF) | 第29页 |
2.6.8 同业存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Z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以及分析 | 第30-42页 |
3.1 基本情况 | 第30页 |
3.2 Z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 第30-35页 |
3.2.1 流动性管理指标 | 第30-32页 |
3.2.2 建立了日常流动性管理流程 | 第32页 |
3.2.3 制定了与流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 第32-33页 |
3.2.4 采用的流动性管理检测指标 | 第33-35页 |
3.3 Z农商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状况 | 第35-36页 |
3.3.1 同业资产业务情况 | 第35-36页 |
3.3.2 同业负债业务状况 | 第36页 |
3.4 Z农商银行同业业务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3.5 Z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 第38-42页 |
3.5.1 Z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困境 | 第38-39页 |
3.5.2 Z农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3.5.3 现有同业业务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利用同业业务进行流动性管理的优化策略 | 第42-46页 |
4.1 进一步利用同业业务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可行性 | 第42页 |
4.2 Z农商银行利用同业业务进行流动性管理策略 | 第42-43页 |
4.2.1 资产管理策略 | 第42页 |
4.2.2 负债管理策略 | 第42-43页 |
4.2.3 提高监管级别策略 | 第43页 |
4.3 优化调整及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4.3.1 减少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问题 | 第43页 |
4.3.2 调整同业业务期限结构及业务类型 | 第43-44页 |
4.3.3 加强对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测 | 第44页 |
4.3.4 对于合理控制同业业务规模的建议 | 第44页 |
4.3.5 对于同业业务发展的建议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