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9-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社会权的内涵 | 第16-24页 |
| 第一节 社会权概述 | 第16-19页 |
| 一、社会权的内涵 | 第16-18页 |
| 二、特征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社会权的宪法保障 | 第19-24页 |
| 一、国外宪法中规定的社会权内容 | 第19-21页 |
| 二、我国宪法中规定的社会权内容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我国社会权的立法保障现状 | 第24-33页 |
| 第一节 法律保障现状 | 第24-27页 |
| 一、劳动权立法保障 | 第24-25页 |
| 二、受教育权立法保障 | 第25页 |
| 三、社会保障权立法保障 | 第25-26页 |
| 四、小结——立法怠惰,社会权保障立法不足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设区的市立法保障现状 | 第27-33页 |
| 一、《立法法》修改之前 | 第27-30页 |
| 二、《立法法》修改之后 | 第30-31页 |
| 三、小结——社会权保障地方立法不均衡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社会权保障需要加强设区的市立法 | 第33-46页 |
| 第一节 加强社会权保障的现实需求 | 第33-35页 |
| 一、就业歧视长期普遍存在 | 第33-34页 |
| 二、教育公平问题激发社会矛盾 | 第34页 |
| 三、社会保障困难重重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立法保障是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方式 | 第35-38页 |
| 一、立法实施是我国宪法的主要实施方式 | 第35-36页 |
| 二、宪法监督制度未能提供有效救济 | 第36-37页 |
| 三、完善宪法实施制度的艰难探索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设区的市立法对社会权保障具有促进作用 | 第38-42页 |
| 一、弥补立法缺位 | 第39页 |
| 二、细化保障措施 | 第39-41页 |
| 三、规定给付标准 | 第41-42页 |
| 第四节 设区的市立法权具有合宪性 | 第42-46页 |
| 一、设区的市立法权合宪性质疑 | 第42-44页 |
| 二、设区的市拥有立法权的宪法依据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加强设区的市社会权保障立法的思考 | 第46-61页 |
| 第一节 准确认识设区的市立法权限 | 第46-54页 |
| 一、《立法法》规定立法权限 | 第46-48页 |
| 二、“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宪法渊源和内涵 | 第48-51页 |
| 三、妥善处理潜在的立法权限不足 | 第51-53页 |
| 四、严格遵循立法权限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处理好设区的市立法在立法体制中的地位 | 第54-57页 |
| 一、改变单一的立法倾向 | 第55-56页 |
| 二、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 第56页 |
| 三、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灵活运用 | 第56-57页 |
| 第三节 提高立法质量 | 第57-61页 |
| 一、注重公平保障 | 第58页 |
| 二、明确政府义务 | 第58-59页 |
| 三、提高给付标准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附件一:《立法法》修改之前社会权保障立法统计表 | 第71-77页 |
| 附件二:设区的市制定除地方立法条例之外的其他地方性法规情况表 | 第77-8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 后记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