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乳化沥青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早期轮迹纵缝产生机理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 | 第14-17页 |
1.2.2 沥青路面纵缝成因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早期轮迹纵缝特征 | 第22-41页 |
2.1 调研路段概况 | 第22-26页 |
2.1.1 研究路段的划分 | 第22-23页 |
2.1.2 昌九高速公路概况 | 第23-24页 |
2.1.3 九景高速公路概况 | 第24-26页 |
2.2 现场调研 | 第26-40页 |
2.2.1 交通调查 | 第26-28页 |
2.2.2 路面病害调查 | 第28-34页 |
2.2.3 路面钻芯 | 第34-39页 |
2.2.4 渗水试验 | 第39-40页 |
2.3 早期轮迹纵缝特征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早期轮迹纵缝影响因素 | 第41-54页 |
3.1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41-45页 |
3.1.1 试验材料预处理 | 第41-42页 |
3.1.2 路面材料物理指标测定 | 第42-43页 |
3.1.3 路面材料力学指标测定 | 第43-45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3.2.1 路面厚度 | 第45-46页 |
3.2.2 空隙率 | 第46-47页 |
3.2.3 沥青含量 | 第47-49页 |
3.2.4 抗拉强度 | 第49-50页 |
3.2.5 回弹模量 | 第50-52页 |
3.3 轮迹纵缝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早期轮迹纵缝产生机理 | 第54-77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54-60页 |
4.1.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54页 |
4.1.2 模型尺寸 | 第54-57页 |
4.1.3 路面计算参数 | 第57页 |
4.1.4 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4.1.5 网格划分 | 第58-60页 |
4.2 路面结构形式影响 | 第60-67页 |
4.2.1 路表弯沉分析 | 第61-63页 |
4.2.2 横向拉压应力分析 | 第63-65页 |
4.2.3 横向拉压应变分析 | 第65-66页 |
4.2.4 剪应力分析 | 第66-67页 |
4.3 冷再生基层模量衰减影响 | 第67-69页 |
4.4 层间接触状态影响 | 第69-70页 |
4.5 交通荷载影响 | 第70-75页 |
4.5.1 竖向荷载 | 第70-72页 |
4.5.2 水平荷载 | 第72-75页 |
4.6 早期轮迹纵缝产生机理 | 第75-7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早期轮迹纵缝防治措施 | 第77-83页 |
5.1 轮迹纵缝防治原则 | 第77页 |
5.2 预防措施 | 第77-79页 |
5.2.1 路面结构设计 | 第77-78页 |
5.2.2 路面材料选择与设计 | 第78页 |
5.2.3 施工质量控制 | 第78-79页 |
5.3 处治措施 | 第79-82页 |
5.3.1 微纵缝处治 | 第79-81页 |
5.3.2 严重纵缝处治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建议一步研究建议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