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4-30页 |
1.1 太赫兹波主要特征和应用 | 第14-17页 |
1.2 太赫兹技术及太赫兹源的发展 | 第17-20页 |
1.3 光学参量太赫兹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 中红外/太赫兹波光学频率上转换成像探测技术 | 第22-24页 |
1.5 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 第24-28页 |
1.5.1 光学参量振荡技术 | 第25-26页 |
1.5.2 光学差频下转换及和频上转换技术 | 第26-27页 |
1.5.3 准相位匹配技术 | 第27-28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8-30页 |
2 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理论基础 | 第30-50页 |
2.1 非线性光学晶体中三波混频的理论 | 第30-33页 |
2.2 角相位匹配及有效非线性系数 | 第33-37页 |
2.2.1 相位匹配条件 | 第34页 |
2.2.2 角相位匹配方式与类型 | 第34-36页 |
2.2.3 有效非线性系数 | 第36-37页 |
2.3 光学和频产生与差频产生 | 第37-39页 |
2.4 光学参量振荡器 | 第39-42页 |
2.5 基于周期极化晶体的准相位匹配技术 | 第42-44页 |
2.6 适用太赫兹波产生的非线性光学晶体 | 第44-45页 |
2.7 最佳晶体长度和空间走离效应 | 第45-47页 |
2.7.1 最佳晶体长度 | 第45-46页 |
2.7.2 空间走离效应 | 第46-47页 |
2.8 光学混频中太赫兹波的小信号增益 | 第47-48页 |
2.9 小结 | 第48-50页 |
3 吸收损耗对太赫兹波差频产生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8页 |
3.1 理论模拟条件 | 第50-53页 |
3.2 数值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3-57页 |
3.3 小结 | 第57-58页 |
4 室温下太赫兹波参量振荡器的温度特性 | 第58-66页 |
4.1 太赫兹波光参量振荡的条件和实验设置 | 第58-60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4.3 小结 | 第64-66页 |
5 级联参量太赫兹波产生特性研究 | 第66-72页 |
5.1 级联系统的理论设计 | 第66-67页 |
5.2 级联参量系统的实验设置 | 第67-69页 |
5.3 级联参量系统实验结果 | 第69-70页 |
5.4 小结 | 第70-72页 |
6 基于腔内上转换的中红外少光子成像与探测 | 第72-90页 |
6.1 光学腔内频率上转换的理论模拟与分析 | 第73-82页 |
6.1.1 半导体激光器端泵激光谐振腔设计 | 第73-79页 |
6.1.2 中红外光学参量上转换理论 | 第79-82页 |
6.2 基于腔内上转换的非相干中红外少光子成像实验 | 第82-88页 |
6.2.1 实验方案设计及条件 | 第82-84页 |
6.2.2 暗噪声及背景噪声测量 | 第84-86页 |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6.3 小结 | 第88-9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7.1 论文研究内容总结 | 第90-91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附录——文中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