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陵川县风岭山风电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6-13页 |
1.1 概述 | 第6-8页 |
1.2 风能资源 | 第8页 |
1.3 项目任务与规模 | 第8-10页 |
1.3.1 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 | 第9页 |
1.3.2 风电消纳能力分析 | 第9-10页 |
1.4 设计项目规模 | 第10-12页 |
1.5 机组选型和布置 | 第12页 |
1.6 电气 | 第12-13页 |
2 风能资源 | 第13-43页 |
2.1 区域风能资源概况 | 第13-14页 |
2.2 风电场地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14-19页 |
2.2.1 气象站概况 | 第14-15页 |
2.2.2 气象站风向玫瑰图 | 第15-16页 |
2.2.3 气象站多年平均风速、风向统计分析 | 第16-18页 |
2.2.4 累年月平均风速 | 第18-19页 |
2.3 风电场测风资料整理分析 | 第19-22页 |
2.3.1 基本测风资料及选取 | 第19-21页 |
2.3.2 空气密度 | 第21-22页 |
2.4 测风数据处理分析 | 第22-26页 |
2.4.1 完整性检验 | 第22页 |
2.4.2 合理性检验 | 第22-23页 |
2.4.3 缺测和不合理数据的处理 | 第23-26页 |
2.5 代表年份分析 | 第26-33页 |
2.6 风切变指数 | 第33-34页 |
2.7 最大风速 | 第34-35页 |
2.8 风电场风力资源评估分析 | 第35-37页 |
2.8.1 平均风速及平均风功率密度 | 第35-36页 |
2.8.2 盛行风向及盛行风能方向 | 第36-37页 |
2.8.3 可利用小时数 | 第37页 |
2.9 湍流强度 | 第37页 |
2.10 威布尔(Weibull)分布 | 第37-41页 |
2.11 气候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3 风电机组选型、布置及风电场发电量估算 | 第43-56页 |
3.1 风电机组选型 | 第43-45页 |
3.2 风电场总体布置 | 第45-50页 |
3.2.1 风电机组布置原则 | 第45-46页 |
3.2.2 风机布置方案 | 第46页 |
3.2.3 各机型发电量的计算 | 第46-49页 |
3.2.4 各机型的经济指标比较 | 第49-50页 |
3.3 风电场年上网电量计算 | 第50-56页 |
3.3.1 理论发电量测算 | 第50-52页 |
3.3.2 折减系数 | 第52-53页 |
3.3.3 风电场上网发电量结果 | 第53-56页 |
4 风电场电气设计 | 第56-78页 |
4.1 接入电力系统 | 第56页 |
4.2 升压站电气主接线 | 第56-57页 |
4.3 风电场的电气主接线 | 第57页 |
4.4 配电装置 | 第57-59页 |
4.5 站用电接线方式 | 第59-60页 |
4.6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第60-62页 |
4.7 防雷接地 | 第62-65页 |
4.8 电气二次 | 第65-72页 |
4.8.1 概述 | 第65页 |
4.8.2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保护、测量和信号 | 第65-66页 |
4.8.3 升压站控制、保护 | 第66-67页 |
4.8.4 系统调度自动化 | 第67-69页 |
4.8.5 直流系统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 第69页 |
4.8.6 图像监控及安全警卫系统 | 第69页 |
4.8.7 电工试验室 | 第69页 |
4.8.8 通信 | 第69-72页 |
4.9 35kV集电线路 | 第72-78页 |
4.9.1 目的及原则 | 第72-73页 |
4.9.2 设计概况 | 第73页 |
4.9.3 气象条件 | 第73页 |
4.9.4 路径方案 | 第73-75页 |
4.9.5 导线与地线 | 第75页 |
4.9.6 绝缘子和绝缘配合 | 第75页 |
4.9.7 防雷及接地 | 第75-76页 |
4.9.8 杆塔设计 | 第76-78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Abstract | 第81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