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比例原则的思想渊源与功能定位 | 第11-15页 |
(一) 比例原则的思想渊源 | 第11-14页 |
(二) 比例原则的功能 | 第14-15页 |
二、比例原则的德国模式 | 第15-29页 |
(一) 比例原则中的合目的性考量 | 第15-18页 |
1. 传统的“三分论”比例原则 | 第15-17页 |
2. “四分论”比例原则 | 第17-18页 |
(二) 比例原则在宪法法院的正式适用 | 第18-22页 |
1. 必要性原则的确立——“十字架山案”的判决 | 第18-19页 |
2. 比例原则的正式确立——“药房案” | 第19-22页 |
(三) “空洞的公式”中引入“立法事实”的价值立场 | 第22-24页 |
(四) 三层次理论的形成与运用 | 第24-27页 |
1. 明显性审查标准 | 第25页 |
2. 可支持性审查标准 | 第25-26页 |
3. 强力审查标准 | 第26-27页 |
(五) 区分审查密度的原因及类型化方法 | 第27-29页 |
1. 优位的法益判定 | 第27-28页 |
2. 国家功能结构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比例原则的美国模式:三层审查基准 | 第29-36页 |
(一) 三层审查基准的发展脉络 | 第29-32页 |
1. 美国诉卡洛琳公司案 | 第29页 |
2. “双重基准“的缘起——“美国诉卡洛琳公司案”脚注四 | 第29-31页 |
3. “双重基准”到“三层基准”的演变——中度审查基准的形成 | 第31-32页 |
(二) 三层审查基准在平等保护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 第32-35页 |
1. 一般分类案件——合理性审查基准 | 第33页 |
2. 准可疑分类案件——中度审查标准 | 第33-34页 |
3. 可疑分类——严格审查 | 第34-35页 |
(三) 三层审查基准的划分依据 | 第35-36页 |
1. 权利优位的观点 | 第35-36页 |
2. 功能法的观点 | 第36页 |
四、比例原则的德美模式比较及其对中国合宪性审查基准的启示 | 第36-44页 |
(一) 比例原则的德美模式比较 | 第36-38页 |
1. 适用方式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2. 比例原则的本质——法益衡量 | 第37-38页 |
(二) 对中国合宪性审查制度建设中审查基准的借鉴 | 第38-44页 |
1. 中国语境下的的合比例思想 | 第38-39页 |
2. 我国目前对比例原则的认识和实践 | 第39-41页 |
3. 建立我国合宪性审查的比例原则基准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