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2.1 社会抗争与网络抗争 | 第10-11页 |
| 2.2 国内外社会抗争的情绪研究发展脉络 | 第11-12页 |
| 2.3 社会情绪建构论 | 第12-13页 |
| 2.4 媒介情境理论 | 第13-15页 |
| 2.5 小结 | 第15-16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 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3.2 类目设计 | 第17-19页 |
| 4 网络抗争事件的情绪传播和引导分析 | 第19-38页 |
| 4.1 泸县学生坠亡事件回顾 | 第19-20页 |
| 4.2 “引爆”:道德震撼激活个体情绪 | 第20-22页 |
| 4.3 “感染”:原型叙事引发社会情感共鸣 | 第22-24页 |
| 4.4 “极化”:网络情境促成情感极化 | 第24-28页 |
| 4.5 “衰退”:信息释放和议程转移化解情绪风险 | 第28-38页 |
| 5 结论与思考 | 第38-43页 |
| 5.1 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做好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和情绪引导 | 第39-40页 |
| 5.2 政府和司法官方应及时反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 第40-41页 |
| 5.3 大V等意见领袖应发挥情绪引导的正向作用,谨防成为负面情绪助推器 | 第41-42页 |
| 5.4 公众应加强后真相时代的情绪管控能力,理性对待舆论热点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