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和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32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22页
        1.2.1 工厂农民工的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2 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3 政治参与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4 身份认同与政治参与关系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22-23页
    1.4 研究设计第23-31页
        1.4.1 研究对象第23-24页
        1.4.2 研究目的第24页
        1.4.3 研究工具第24-25页
        1.4.4 研究思路第25-28页
        1.4.5 研究假设第28-29页
        1.4.6 样本概况第29-31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第31-32页
2 工厂农民工的身份认知第32-44页
    2.1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量表构建第32-36页
        2.1.1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测量第32-35页
        2.1.2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因子分析第35-36页
    2.2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类型构建第36-40页
        2.2.1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二维视角第36-38页
        2.2.2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四种类型构建第38-40页
    2.3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分析第40-44页
        2.3.1 强工人身份认同第41-42页
        2.3.2 混合型身份认同第42页
        2.3.3 强农民身份认同第42-43页
        2.3.4 失调型身份认同第43-44页
3 工厂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第44-60页
    3.1 工厂农民工的参与效能感第44-49页
        3.1.1 工厂农民工参与效能感的量表构建第44-46页
        3.1.2 工厂农民工参与效能感的现状分析第46-49页
    3.2 工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量表构建第49-52页
        3.2.1 工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测量第49-50页
        3.2.2 工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因子分析第50-52页
    3.3 工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第52-60页
        3.3.1 单位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第54-56页
        3.3.2 家乡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第56-58页
        3.3.3 媒介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第58-60页
4 身份认同与政治参与的内在作用机制第60-86页
    4.1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第60-71页
        4.1.1 模型构建第60-64页
        4.1.2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二维度的影响因素第64-66页
        4.1.3 工厂农民工身份认同四类型的影响因素第66-69页
        4.1.4 小结第69-71页
    4.2 工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第71-80页
        4.2.1 模型构建第71页
        4.2.2 工厂农民工单位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第71-73页
        4.2.3 工厂农民工家乡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第73-75页
        4.2.4 工厂农民工媒介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第75-77页
        4.2.5 小结第77-80页
    4.3 身份认同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第80-86页
        4.3.1 身份认同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模型构建第80-82页
        4.3.2 身份认同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模型验证第82-83页
        4.3.3 以身份认同为前提的政治参与第83-86页
5 结论与讨论第86-91页
    5.1 身份重塑:从“乡村我”迈向“城市我”第86-88页
        5.1.1 主体建构:从认同危机到自我形塑第86-87页
        5.1.2 制度建构:从身份断裂到社会认可第87-88页
    5.2 路径选择:推动工厂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第88-89页
        5.2.1 提升工厂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第88-89页
        5.2.2 畅通工厂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第89页
    5.3 研究不足及有待讨论的问题第89-91页
致谢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1页
附录1 调研日记(部分)第101-108页
附录2 调查问卷第108-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肉与白肉火龙果果实发育的色素比较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下一篇:J-TEXT托卡马克扰动场变频脉冲电源样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