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Summary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城市河流现状危机 | 第14页 |
1.1.2 城市防洪策略的反思 | 第14-15页 |
1.1.3 城市滨水空间公众需求与矛盾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2.2 创新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1 国内外研究进程 | 第17-21页 |
1.3.2 相关文献研究评价 | 第21-23页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第23-26页 |
1.4.1 城市河流 | 第23-24页 |
1.4.2 城市中小型河流 | 第24页 |
1.4.3 在景观学中涉及的领域 | 第24-2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6-28页 |
1.5.1 文献资料引证法 | 第26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26页 |
1.5.3 综合研究法 | 第26页 |
1.5.4 论文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于防洪的我国城市中小型河流的景观现状与问题 | 第28-54页 |
2.1 我国城市防洪与河流景观的重要性 | 第28-32页 |
2.1.1 我国城市防洪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2.1.2 我国城市中小型河流在城市防洪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2.1.3 我国中小型河流景观的重要性 | 第32页 |
2.2 当下我国城市中小型河流防洪治理措施 | 第32-34页 |
2.2.1 修建堤防 | 第33页 |
2.2.2 河道整治 | 第33-34页 |
2.2.3 水利建筑 | 第34页 |
2.3 基于防洪的我国城市中小型河流的景观现状 | 第34-37页 |
2.3.1 堤防工程系统与城市发展相冲突 | 第34-35页 |
2.3.2 单一目的河道整治割裂了水城的联系 | 第35页 |
2.3.3 河流生态环境被破坏 | 第35-36页 |
2.3.4 程式化的城市河流景观 | 第36-37页 |
2.4 问题与诉求 | 第37-39页 |
2.4.1 以防为主的治河观念分析 | 第37-38页 |
2.4.2 城市中小型河流景观的诉求 | 第38-39页 |
2.5 国内外相关的城市防洪及河流治理的理念及实践 | 第39-53页 |
2.5.1 国外相关的研究及实践 | 第39-48页 |
2.5.2 国内相关的理念及实践 | 第48-51页 |
2.5.3 基于防洪的国内外河流景观设计的启示 | 第51-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基于我国城市中小型河流防洪的景观设计理念、原则与策略 | 第54-82页 |
3.1 基于城市河流防洪的景观认知基础 | 第54-58页 |
3.1.1 洪水双重性是现代城市治洪思想的基础 | 第54-58页 |
3.1.2 河流的自然性是构成生态城市河流景观的基础 | 第58页 |
3.2 基于城市河流防洪的景观设计理念 | 第58-59页 |
3.2.1 多目的性防洪景观 | 第58-59页 |
3.2.2 河流的自然性回归 | 第59页 |
3.2.3 河流与城市的共生 | 第59页 |
3.3 基于城市河流防洪的景观设计要素 | 第59-65页 |
3.3.1 自然条件 | 第59-61页 |
3.3.2 人文景观 | 第61-62页 |
3.3.3 河流景观的时间周期 | 第62-65页 |
3.4 基于城市河流防洪的景观设计原则 | 第65-67页 |
3.4.1 因水制宜原则 | 第65-66页 |
3.4.2 “与洪水相适应”原则 | 第66-67页 |
3.4.3 河流生态先导原则 | 第67页 |
3.4.4 弹性设计原则 | 第67页 |
3.5 基于城市河流防洪的景观设计内容 | 第67-68页 |
3.6 基于城市河流防洪的景观设计策略及措施 | 第68-80页 |
3.6.1 城区渠化河道的景观改造策略 | 第68-72页 |
3.6.2 新区自然河流的景观提升策略 | 第72-77页 |
3.6.3 遵循自然规律的开发建设时序 | 第77-8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城区渠化河道的景观改造:以南通市如东县三河六岸河道景观改造为例 | 第82-100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82-85页 |
4.1.1 南通如东的基本情况 | 第82-83页 |
4.1.2 如东的河流水系特征 | 第83-85页 |
4.2 南通如东三河六岸的现状问题 | 第85-88页 |
4.2.1 现有防洪体系的滞后 | 第85-87页 |
4.2.2 滨水空间被挤压 | 第87页 |
4.2.3 三河景观的不连续 | 第87-88页 |
4.3 河道景观改造思路 | 第88-89页 |
4.4 基于河道防洪的景观总体改造策略 | 第89-95页 |
4.4.1 多层次防洪的景观规划设计 | 第89-92页 |
4.4.3 有机复合型的堤岸景观改造 | 第92-94页 |
4.4.4 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滨水景观的融合 | 第94-95页 |
4.5 三河的防洪景观的营建措施 | 第95-99页 |
4.5.1 如泰运河景观营建措施 | 第95-97页 |
4.5.2 掘苴河景观营建措施 | 第97-98页 |
4.5.3 掘坎河河岸改造 | 第98-9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新区自然河流的景观营建:以陕西西安沣河双公园为例 | 第100-119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100-101页 |
5.1.1 项目概况及区位 | 第100-101页 |
5.1.2 沣河状况 | 第101页 |
5.2 沣河湿地公园面临的问题 | 第101-103页 |
5.2.1 .防洪堤的问题 | 第101-102页 |
5.2.2 沙坑问题 | 第102-103页 |
5.2.3 与城市发展同步的问题 | 第103页 |
5.3 设计思路 | 第103-104页 |
5.4 滨水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 第104-111页 |
5.4.1 滞洪湿地生态修复 | 第105-108页 |
5.4.2 无堤化的堤岸景观改造 | 第108-110页 |
5.4.3 多自然型河岸设计 | 第110-111页 |
5.5 沙坑运动公园雨水景观的营建 | 第111-117页 |
5.5.1 坑壁景观修复 | 第113页 |
5.5.2 融合海绵技术的雨水景观设计 | 第113-11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3页 |
6.1 结论 | 第119-120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120-121页 |
6.3 未来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件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