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养殖水体中常见有害藻华的形成与防治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1 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常见种类 | 第16-17页 |
1.1 单胞藻藻华常见种类 | 第16页 |
1.2 丝状藻藻华常见种类 | 第16-17页 |
2 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形成条件 | 第17-18页 |
2.1 单胞藻藻华形成条件 | 第17页 |
2.2.1 氮磷比 | 第17页 |
2.2.2 适宜水温 | 第17页 |
2.2.3 其它因素 | 第17页 |
2.2 丝状藻藻华形成条件 | 第17-18页 |
3 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危害 | 第18-19页 |
3.1 单胞藻藻华的危害 | 第18页 |
3.1.1 造成水体缺氧 | 第18页 |
3.1.2 产生藻毒素 | 第18页 |
3.1.3 产生异味 | 第18页 |
3.2 丝状藻藻华的危害 | 第18-19页 |
3.2.1 造成水体缺氧 | 第18页 |
3.2.2 影响生物多样性 | 第18-19页 |
3.2.3 影响水质 | 第19页 |
3.2.4 影响虾蟹生长 | 第19页 |
4 养殖水体有害藻华的防治对策 | 第19-20页 |
4.1 物理防治 | 第19页 |
4.2 化学防治 | 第19-20页 |
4.3 生态防治 | 第20页 |
5 展望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 第21-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1.1 材料 | 第21-22页 |
1.2 方法 | 第22-23页 |
1.2.1 培养条件 | 第22页 |
1.2.2 单一药物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实验 | 第22页 |
1.2.3 配伍用药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实验 | 第22页 |
1.2.4 配伍用药对黄丝藻藻华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5 配伍用药对常见水生动物的毒性实验 | 第23页 |
1.3 数据测定 | 第23-24页 |
1.3.1 抑制率及协同指数的测定 | 第23页 |
1.3.2 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1.3.3 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23-24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 结果 | 第24-30页 |
2.1 藻丝体形态结构变化 | 第24页 |
2.2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效果 | 第24-25页 |
2.3 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效果 | 第25-26页 |
2.4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最适配比浓度确定 | 第26-27页 |
2.5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2.5.1 配伍用药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2.5.2 配伍用药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5.3 配伍用药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6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常见水生动物的毒性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3.1 过氧乙酸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作用 | 第30-31页 |
3.2 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作用 | 第31页 |
3.3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SOD、CAT和MDA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黄丝藻藻华的抑制作用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 第33-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35页 |
1.2.1 培养条件 | 第33-34页 |
1.2.2 单一药物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实验 | 第34页 |
1.2.3 配伍用药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实验 | 第34页 |
1.2.4 铜绿微囊藻藻华的形态结构观察 | 第34页 |
1.2.5 配伍用药对铜绿微囊藻藻华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34页 |
1.2.6 配伍用药对常见水生动物的毒性实验 | 第34-35页 |
1.3 数据的测定 | 第35页 |
1.3.1 叶绿素a含量、抑制率及协同指数的测定 | 第35页 |
1.3.2 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1.3.3 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的测定 | 第35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41页 |
2.1 铜绿微囊藻藻华形态结构变化 | 第35-37页 |
2.2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效果 | 第37页 |
2.3 异噻唑啉酮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效果 | 第37-38页 |
2.4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最适配比浓度确定 | 第38页 |
2.5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2.5.1 配伍用药对SOD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2.5.2 配伍用药对CAT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2.5.3 配伍用药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6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常见水生动物的毒性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3.1 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作用 | 第42页 |
3.2 异噻唑啉酮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作用 | 第42页 |
3.3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SOD、CAT和MDA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配伍用药对铜绿微囊藻藻华的抑制作用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控制丝状藻藻华的田间试验 | 第4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材料 | 第44-45页 |
1.2 方法 | 第45-46页 |
1.2.1 藻华形态与种类鉴定 | 第45页 |
1.2.2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合剂抑藻效果评价 | 第45-46页 |
2 结果 | 第46-49页 |
2.1 藻华形态与种类鉴定 | 第46页 |
2.2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合剂抑藻效果观察 | 第46-49页 |
2.2.1 龙湾镇洪石村4组田间试验 | 第46-47页 |
2.2.2 龙湾镇竹场田间试验 | 第47页 |
2.2.3 龙湾镇陶兴田间试验 | 第47-48页 |
2.2.4 龙湾镇荆石路田间试验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3.1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抑藻效果评价 | 第49页 |
3.2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控制单胞藻藻华的田间试验 | 第50-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1.1 材料 | 第50页 |
1.2 方法 | 第50-51页 |
1.2.1 藻华形态与种类鉴定 | 第50-51页 |
1.2.2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合剂抑藻效果评价 | 第51页 |
2 结果 | 第51-53页 |
2.1 藻华形态与种类鉴定 | 第51-52页 |
2.2 过氧乙酸和异噻唑啉酮合剂抑藻效果观察 | 第52-53页 |
2.2.1 滨海养殖基地田间试验一 | 第52页 |
2.2.2 滨海养殖基地田间试验二 | 第52-53页 |
2.2.3 滨海养殖基地田间试验三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3.1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抑藻效果评价 | 第53-54页 |
3.2 过氧乙酸与异噻唑啉酮合剂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课题资助情况 | 第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