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两种Bt毒素受体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5-32页
    1.1 Bt毒素和昆虫的Bt抗性第15-19页
        1.1.1 δ-内毒素的多样性第15页
        1.1.2 昆虫中肠毒素受体的种类第15-16页
        1.1.3 BT毒素杀虫作用方式第16-18页
        1.1.4 转基因作物在中国的应用第18页
        1.1.5 BT抗性机制第18-19页
    1.2 ABC蛋白超家族第19-24页
        1.2.1 ABC(ATP 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第19-20页
        1.2.2 家蚕ABC转运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第20-22页
        1.2.3 家蚕ABC转运子亚家族的特征第22-23页
        1.2.4 ABC蛋白在Bt毒素作用模式中的角色第23-24页
        1.2.5 ABC的转录调控第24页
    1.3 Forkhead家族第24-27页
        1.3.1 Forkhead转录因子第24-25页
        1.3.2 Forkhead结构域第25-26页
        1.3.3 FOXA亚家族第26-27页
    1.4 离体细胞培养在BT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第27-30页
        1.4.1 昆虫细胞系作为BT抗性研究的材料第29页
        1.4.2 细胞系的鉴定第29-30页
        1.4.3 本实验室在使用昆虫离体细胞研究BT抗性机制方面的基础第30页
    1.5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0-32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第二章 棉铃虫HNU-Ha-MG1中肠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Bt毒素敏感性的分析第32-49页
    2.1 前言第32页
    2.2 材料第32-33页
        2.2.1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基第32-33页
        2.2.2 其它试剂和质粒第33页
        2.2.3 昆虫细胞培养基及配制第33页
    2.3 方法第33-37页
        2.3.1 HNU-Ha-MG1细胞系的建立第33-34页
        2.3.2 从棉铃虫中肠分离干细胞第34页
        2.3.3 HNU-Ha-MG1细胞系的转染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第34页
        2.3.4 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第34-35页
        2.3.5 染色体计数第35页
        2.3.6 昆虫细胞基因组的提取第35页
        2.3.7 昆虫细胞系的随机引物扩增分析(RAPD)第35-36页
        2.3.8 20-羟基蜕皮酮处理第36页
        2.3.9 杆状病毒感染第36-37页
        2.3.10 活化Bt杀虫蛋白晶体处理HNU-Ha-MG1细胞第37页
    2.4 结果第37-46页
        2.4.1 棉铃虫中肠细胞的建立和形态学分析第37-39页
        2.4.2 转染效率分析第39-40页
        2.4.3 杆状病毒感染第40页
        2.4.4 HNU-Ha-MG1细胞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第40-41页
        2.4.5 HNU-Ha-MG1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第41-42页
        2.4.6 HNU-Ha-MG1细胞系随机扩增片段的分布第42-43页
        2.4.7 激素处理对HNU-Ha-MG1细胞死亡和自噬的影响第43-44页
        2.4.8 HNU-Ha-MG1细胞对HaNPV和AcMNPV病毒感染的易感度第44-45页
        2.4.9 HNU-Ha-MG1细胞对Cry1Ac以及Cry1C的易感性第45-46页
    2.5 讨论第46-48页
    2.6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斜纹夜蛾ABCC3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第49-68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材料第50-51页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50页
        3.2.2 实验质粒第50-51页
    3.3 方法第51-54页
        3.3.1 提取Sl-HP细胞基因组DNA第51页
        3.3.2 染色体步移扩增ABCC3 5端上游侧翼序列第51-52页
        3.3.3 ABCC3转录起始位点的测定第52页
        3.3.4 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第52页
        3.3.5 ABCC3启动子在昆虫细胞内启动活性分析第52-53页
        3.3.6 启动子活性检测重组载体的构建第53-54页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4页
    3.4 实验结果第54-65页
        3.4.1 启动子序列扩增第54页
        3.4.2 转录起始位点分析第54-55页
        3.4.3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第55-57页
        3.4.4 ABCC3启动子在昆虫细胞内的活性分析第57页
        3.4.5 SlABCC3启动子5'初步截短策略和活性分析第57-59页
        3.4.6 启动子正调控区域进一步截短策略与活性分析第59-61页
        3.4.7 启动子负调控区域的研究第61-62页
        3.4.8 启动子基础转录区域活性分析第62-63页
        3.4.9 启动子调控区域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第63-64页
        3.4.10 SlABCC3启动子3'初步截短策略和活性分析第64-65页
    3.5 讨论第65-67页
        3.5.1 SlABCC3启动子的克隆第65-66页
        3.5.2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和确定第66-67页
        3.5.3 ABCC3的转录起始位点第67页
    3.6 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棉铃虫ABCC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第68-74页
    4.1 前言第68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4.2.1 棉铃虫基因组DNA的提取(详见第2章)第68页
        4.2.2 启动子扩增(详见第2章)第68-69页
        4.2.3 启动子活性的测定(详见前一章)第69页
    4.3 实验结果第69-72页
    4.4 总结与讨论第72-74页
第五章 FOXA对Bt毒素受体基因表达和昆虫毒素敏感性的调控第74-95页
    5.1 前言第7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5.2.1 昆虫与试剂第74-75页
        5.2.2 实验用质粒第75页
    5.3 实验方法第75-79页
        5.3.1 斜纹夜蛾和家蚕中肠cDNA的合成第75页
        5.3.2 转录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5-76页
        5.3.3 FoxA对鳞翅目昆虫细胞介导BT毒素毒力的影响第76-77页
        5.3.4 ABCC3启动子与转录因子共转染第77页
        5.3.5 SlFoxA在细胞内定位的观察第77页
        5.3.6 Western-blot检测第77页
        5.3.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77-78页
        5.3.8 Genebank登录号第78-79页
        5.3.9 棉铃虫FOXA基因表达的干扰第79页
    5.4 结果第79-92页
        5.4.1 SlFoxA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预测第79-80页
        5.4.2 FoxA同源建模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80-83页
        5.4.3 BT抗性细胞超表达SlFoxA后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分析第83-85页
        5.4.4 各转录因子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第85页
        5.4.5 ABCC3启动子与SlFoxA转录因子结合区域的分析第85-86页
        5.4.6 SlFoxA细胞定位与外源性表达的鉴定第86-87页
        5.4.7 SlFoxA细胞亚定位情况第87-89页
        5.4.8 FOXA超表达对Sf9细胞中ABCC2和ABCC3基因表达的影响第89页
        5.4.9 棉铃虫FOXA基因表达的干扰及其对虫体的Bt毒素敏感性的影响第89-92页
    5.5 讨论第92-94页
    5.6 小结第94-95页
论文创新点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的消圈数及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儿童家具色彩及卡通造型与视觉感知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