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固态电解质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无机固态电解质 | 第11-13页 |
1.2.2 有机固态电解质简介 | 第13-14页 |
1.2.3 常见有机固态电解质 | 第14-16页 |
1.3 锂离子电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中的聚合物理论 | 第16-18页 |
1.3.1 离子电导率 | 第16-17页 |
1.3.2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 第17页 |
1.3.3 结晶度 | 第17-18页 |
1.3.4 熔体中的晶体生长 | 第18页 |
1.3.5 溶液中的晶体生长 | 第18页 |
1.4 有机固态电解质分类 | 第18-21页 |
1.4.1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 | 第18-19页 |
1.4.2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 | 第19-21页 |
1.5 无机颗粒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改性 | 第21-23页 |
1.5.1 纳米颗粒 | 第21页 |
1.5.2 二维纳米粒子 | 第21-22页 |
1.5.3 三维纳米填料 | 第22-23页 |
1.6 全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改性 | 第23页 |
1.7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2.2 材料的结构成分、热力学等性能表征 | 第27-28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7页 |
2.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7-28页 |
2.2.4 机械力学性能测试 | 第28页 |
2.3 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8-30页 |
2.3.1 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28页 |
2.3.2 锂离子迁移数(t_(Li~+))测试 | 第28页 |
2.3.3 电化学稳定性测试 | 第28-30页 |
第三章 Li_7La_3Zr_2O_(12)掺杂PVDF-HFP基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研究 | 第30-3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PVDF-HFP-LLZO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的制备 | 第31页 |
3.3 固态LFP/CPE/Li电池的制备 | 第31-32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的PVDF-HFP聚(碳酸丙烯酯)凝胶共混聚合物电解质 | 第38-46页 |
4.1 引言 | 第38-39页 |
4.2 凝胶共混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及正极的制备 | 第39-40页 |
4.3 共混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 | 第40-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锂硫电池用PVDF-HFP基三维网络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46-54页 |
5.1 引言 | 第46-47页 |
5.2 3D网络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及正极的制备 | 第47页 |
5.3 3D网络聚合物电解质性能与讨论 | 第47-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55页 |
6.3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