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4页 |
1 背景综述 | 第9-11页 |
1.1 选题之缘起 | 第9-10页 |
1.2 成果检索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2 人文背景及相关田野工作回溯 | 第11-14页 |
2.1 人文背景 | 第11-12页 |
2.1.1 思南概况 | 第11-12页 |
2.1.2 人文 | 第12页 |
2.1.3 风俗信仰 | 第12页 |
2.2 田野工作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思南花灯的历史渊源 | 第14-17页 |
1.1 花灯的起源 | 第14页 |
1.1.1 “灯自唐朝出,戏由宋朝兴”之花灯的历史传说 | 第14页 |
1.1.2 溯源花灯 | 第14页 |
1.2 花灯歌舞的兴起 | 第14-15页 |
1.2.1 花灯初现贵州高原 | 第15页 |
1.2.2 花灯入思南 | 第15页 |
1.3 花灯的演变 | 第15-17页 |
1.3.1 早期“二小”歌舞的花灯形式 | 第16页 |
1.3.2 花灯歌舞走向戏曲化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思南花灯的形式与内容 | 第17-27页 |
2.1 演出形式 | 第17-19页 |
2.1.1 演出时间与场合 | 第17页 |
2.1.2 演出程序 | 第17-19页 |
2.2 艺术形式 | 第19-20页 |
2.2.1 唱腔与伴奏 | 第19页 |
2.2.2 身段行当 | 第19页 |
2.2.3 服装道具及演员化妆 | 第19-20页 |
2.3 花灯的灯词特点 | 第20-24页 |
2.3.1 灯词 | 第20-24页 |
2.3.2 灯词特点 | 第24页 |
2.4 花灯的分类 | 第24-27页 |
2.4.1 锣鼓灯与丝弦灯 | 第24-25页 |
2.4.2 坐堂灯与跑堂灯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花灯音乐 | 第27-35页 |
3.1 花灯的曲调和旋律 | 第27页 |
3.2 花灯中的乐器伴奏 | 第27-28页 |
3.3 代表性曲目分析 | 第28-35页 |
3.3.1 新编曲目---《苏州哥》 | 第29-32页 |
3.3.2 传统曲目---《临安调》 | 第32-35页 |
第四章 花灯的艺术特色与社会功能 | 第35-40页 |
4.1 扇帕之下的艺术特色 | 第35-38页 |
4.1.1 地域性 | 第35-36页 |
4.1.2 群众性(平民性) | 第36页 |
4.1.3 灵活性、即兴性 | 第36-37页 |
4.1.4 宗教信仰 | 第37-38页 |
4.2 社会功能 | 第38-40页 |
4.2.1 “潜移默化”的教育性 | 第38页 |
4.2.2 “乐者乐也”的娱乐性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花灯的传承与保护 | 第40-52页 |
5.1 花灯现状 | 第40-42页 |
5.1.1 人们对花灯的认识出现了“病变” | 第40-41页 |
5.1.2 花灯传承人的老龄化 | 第41页 |
5.1.3 花灯艺术的大众通俗化 | 第41-42页 |
5.2 花灯的传承——以花灯戏传承人为例 | 第42-47页 |
5.2.1 国家级花灯戏传承人——刘胜杨 | 第42-45页 |
5.2.2 省级花灯戏传承人——许朝正 | 第45-46页 |
5.2.3 传承发展考量 | 第46-47页 |
5.3 花灯的保护 | 第47-52页 |
5.3.1 有效管理,积极行动 | 第47-48页 |
5.3.2 与时俱进,高效保护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