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对国外的公证机构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对国内的公证机构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公证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公证的起源 | 第19-20页 |
2.2 公证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2.1 公证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2 公证权 | 第21-22页 |
2.2.3 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 | 第22页 |
2.3 公证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非政府组织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25页 |
2.3.3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论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基层公证行业现状及问题 | 第26-38页 |
3.1 中国公证行业发展的历程 | 第26-27页 |
3.2 基层公证行业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3.3 ZQ市公证行业的基本状况 | 第28-30页 |
3.3.1 ZQ市公证历史沿革 | 第28页 |
3.3.2 ZQ市公证主体机构 | 第28页 |
3.3.3 ZQ市公证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4 ZQ市公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3.4.1 机构组织形式不明确 | 第30-31页 |
3.4.2 基层公证职能作用发挥有一定局限性 | 第31-32页 |
3.4.3 缺乏科学的内外管理机制 | 第32页 |
3.4.4 队伍建设力度不到位 | 第32-33页 |
3.4.5 缺乏协会外部监管、未树立成熟的社会公证意识 | 第33-34页 |
3.5 ZQ公证行业发展问题的原因 | 第34-36页 |
3.5.1 公证机构组织形式与政策不匹配 | 第34页 |
3.5.2 法定公证业务逐年萎缩 | 第34页 |
3.5.3 公证管理体制的职能转变不够彻底 | 第34-35页 |
3.5.4 缺乏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 | 第35页 |
3.5.5 协会外部监管形同虚设 | 第35-36页 |
3.6 ZQ市公证行业对中国基层公证行业发展的启示 | 第36-37页 |
3.6.1 基层公证行业发展的ZQ启示 | 第36-37页 |
3.6.2 基层公证行业的改革方向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国内外公证行业借鉴 | 第38-45页 |
4.1 国外公证行业借鉴 | 第38-39页 |
4.1.1 德国公证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 第38页 |
4.1.2 法国公证制度的启示与借鉴 | 第38-39页 |
4.2 国内公证行业借鉴 | 第39-41页 |
4.2.1 昆明市明信公证处 | 第39-40页 |
4.2.2 上海市东方公证处 | 第40页 |
4.2.3 山东省济南市泉城公证处 | 第40-41页 |
4.3 国内外公证行业对我国基层公证行业发展的启示 | 第41-44页 |
4.3.1 健全完善公证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4.3.2 完善服务方式、树立坚定服务理念 | 第42页 |
4.3.3 健全诚信制度、完善公证赔偿制度 | 第42-43页 |
4.3.4 完善薪酬等制度、保持公证队伍稳定性 | 第43页 |
4.3.5 对内健全管理机制、对外增加宣传引导力度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基层公证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5.1 基层公证行业发展方向、原则 | 第45页 |
5.2 对基层公证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5.2.1 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制度 | 第45-46页 |
5.2.2 提高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 | 第46页 |
5.2.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证社会影响力 | 第46-47页 |
5.2.4 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内在能力 | 第47页 |
5.2.5 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基层特色服务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思考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