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 | 第14-17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2.1 不良资产的成因 | 第17-19页 |
2.1.1 不良资产形成的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2.1.2 不良资产的实践成因 | 第18-19页 |
2.2 不良资产处置的风险管理 | 第19-21页 |
2.2.1 不良资产的处置 | 第19-20页 |
2.2.2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风险管理 | 第20-21页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2.3.1 国有商业银行 | 第21页 |
2.3.2 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 第21页 |
2.3.3 不良资产的形成因素 | 第21-23页 |
2.4 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实践 | 第23-25页 |
2.4.1 美国商业银行住房信贷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 第23-24页 |
2.4.2 日本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 | 第24-25页 |
2.5 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的思路 | 第25-27页 |
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27-34页 |
3.1 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第27-30页 |
3.1.1 改善金融系统结构、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 第27-28页 |
3.1.2 提高金融安全、稳定国民经济发展 | 第28页 |
3.1.3 丰富我国金融产品市场 | 第28-29页 |
3.1.4 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 第29-30页 |
3.1.5 资产证券化促进经济增长 | 第30页 |
3.2 微观经济效应分析 | 第30-34页 |
4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SWOT分析和理论设计 | 第34-42页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SWOT分析 | 第34-37页 |
4.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劣分析 | 第34-35页 |
4.1.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 | 第35-37页 |
4.2 资产池构建 | 第37-38页 |
4.2.1 基础资产的选择 | 第37-38页 |
4.2.2 资产池的主要特征 | 第38页 |
4.3 特殊目的机构(SPV)的设立 | 第38-41页 |
4.3.1 SPV的设立方式 | 第38-39页 |
4.3.2 设立SPV的现实模式 | 第39-40页 |
4.3.3 SPV运作的破产隔离问题 | 第40页 |
4.3.4 SPV与各参与方签订各种协议 | 第40-41页 |
4.4 信用增级评级与销售 | 第41-42页 |
4.4.1 信用增级评级 | 第41页 |
4.4.2 不良资产证券产品的销售 | 第41-42页 |
5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以宁波银行为例 | 第42-52页 |
5.1 宁波银行简介 | 第42页 |
5.2 不良资产规模现状与变化预测 | 第42-47页 |
5.2.1 宁波银行不良资产规模现状 | 第42-44页 |
5.2.2 宁波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变化预测 | 第44-47页 |
5.3 资产池构建 | 第47-48页 |
5.4 SPV设立 | 第48-49页 |
5.5 信用增级评级与销售 | 第49-50页 |
5.6 保障与对策 | 第50-52页 |
5.6.1 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的外部市场环境 | 第50页 |
5.6.2 增强信用评级能力 | 第50-51页 |
5.6.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第51-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