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0页 |
1.1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作用 | 第13-14页 |
1.2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我国大型底栖动物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4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1 大亚湾海域概况 | 第17页 |
1.4.2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数据来源和采样站位 | 第20-22页 |
2.2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22页 |
2.3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2-25页 |
2.3.1 次级生产力计算 | 第22-23页 |
2.3.2 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23页 |
2.3.3 GAM和GLM模型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平面分布变化特征 | 第25-36页 |
3.1 栖息密度 | 第25-28页 |
3.2 生物量 | 第28-32页 |
3.3 次级生产力 | 第32-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变动趋势 | 第36-102页 |
4.1 大型底栖动物总体数量变动趋势 | 第36-49页 |
4.1.1 数据选取 | 第36-37页 |
4.1.2 正态性检验 | 第37-39页 |
4.1.3 非线性回归模型确立 | 第39-42页 |
4.1.4 栖息密度变动趋势分析 | 第42-44页 |
4.1.5 生物量变动趋势分析 | 第44-46页 |
4.1.6 次级生产力变动趋势分析 | 第46-49页 |
4.2 各类群数量变动趋势 | 第49-100页 |
4.2.1 软体动物 | 第49-62页 |
4.2.2 多毛类 | 第62-75页 |
4.2.3 甲壳类 | 第75-87页 |
4.2.4 棘皮动物 | 第87-100页 |
4.3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02-116页 |
5.1 栖息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102-105页 |
5.1.1 GLM模型效果 | 第102-103页 |
5.1.2 GAM模型效果 | 第103-104页 |
5.1.3 GLM模型和GAM模型拟合效果比较 | 第104页 |
5.1.4 栖息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104-105页 |
5.2 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105-109页 |
5.2.1 GLM模型效果 | 第105-107页 |
5.2.2 GAM模型效果 | 第107页 |
5.2.3 GLM4模型和GAM2模型拟合效果比较 | 第107-108页 |
5.2.4 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108-109页 |
5.3 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109-112页 |
5.3.1 GLM模型效果 | 第109-110页 |
5.3.2 GAM模型效果 | 第110-111页 |
5.3.3 模型GLM4和模型GAM3拟合效果比较 | 第111页 |
5.3.4 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关系 | 第111-112页 |
5.4 小结 | 第112-113页 |
5.5 讨论 | 第113-116页 |
5.5.1 不同时段数量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3-114页 |
5.5.2 数量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结论 | 第116页 |
6.2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6.3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 | 第128-129页 |
附录二 资助论文研究的科研项目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