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城乡融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 第11页 |
1.1.2 互联网时代城乡共生发展的需求 | 第11页 |
1.1.3 新常态发展的城乡空间优化要求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城乡空间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共生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共生理论在城乡空间发展中的应用 | 第22-31页 |
2.1 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2.1.1 共生系统要素构成 | 第22-24页 |
2.1.2 共生系统特征 | 第24-25页 |
2.2 共生思想与城乡空间发展演进 | 第25-26页 |
2.3 共生理论在城乡空间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26-27页 |
2.4 共生理论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义 | 第27-31页 |
2.4.1 共生单元与城乡产业组织 | 第27-28页 |
2.4.2 共生模式与城乡发展利益分配 | 第28-29页 |
2.4.3 共生环境与城乡协调发展阻碍 | 第29页 |
2.4.4 共生界面与城乡发展要素运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开原市城乡空间共生发展现状特征 | 第31-49页 |
3.1 开原市区域环境概况 | 第31-33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31-32页 |
3.1.2 区域经济概况 | 第32-33页 |
3.2 开原市城乡空间共生系统划分 | 第33-37页 |
3.2.1 共生单元 | 第33-34页 |
3.2.2 共生模式 | 第34-35页 |
3.2.3 共生环境 | 第35-36页 |
3.2.4 共生界面 | 第36-37页 |
3.3 开原市城乡空间共生系统概况 | 第37-46页 |
3.3.1 城镇空间概况 | 第38-40页 |
3.3.2 农业空间概况 | 第40-43页 |
3.3.3 生态空间概况 | 第43-46页 |
3.3.4 城乡空间生长特征 | 第46页 |
3.4 开原市城乡总体发展阶段评价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开原市城乡空间共生问题分析 | 第49-73页 |
4.1 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共生问题分析 | 第49-65页 |
4.1.1 城乡居民点体系共生问题分析 | 第49-59页 |
4.1.2 产业空间共生问题分析 | 第59-65页 |
4.2 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共生问题分析 | 第65-68页 |
4.3 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共生问题分析 | 第68-71页 |
4.4 城乡空间共生问题综合分析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开原市城乡空间共生优化路径 | 第73-87页 |
5.1 多层次共生关系建立——空间均衡型城乡共生 | 第73-77页 |
5.1.1 中心集聚,分区极化——大集中小分散格局 | 第73-74页 |
5.1.2 均衡化、差异式发展——多元化空间承载 | 第74-77页 |
5.2 多元化共生关联度提升——产业融合型城乡共生 | 第77-82页 |
5.2.1 “企业+基地+服务”——农业现代化、特色化 | 第78-79页 |
5.2.2 “引入+盘活+创新”——工业集聚化、生态化 | 第79-80页 |
5.2.3 “生态+文化+田园”——全域风景化、绿色化 | 第80-81页 |
5.2.4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三产系统化、高效化 | 第81-82页 |
5.3 保障型共生环境培育——绿色生态型城乡共生 | 第82-84页 |
5.3.1 建机制、测容量——开发与保护共进 | 第83页 |
5.3.2 生态集约、绿色发展——资源高效可持续 | 第83-84页 |
5.4 网络式共生界面强化——交通辐射型城乡共生 | 第84-87页 |
第六章 开原市城乡空间优化策略 | 第87-103页 |
6.1 优化城乡体系,促进共生能量产生 | 第87-92页 |
6.1.1 人口布局优化 | 第87-88页 |
6.1.2 等级职能优化 | 第88-89页 |
6.1.3 农村居民点体系优化 | 第89-92页 |
6.2 提升三产共生协调度,完善共生界面 | 第92-98页 |
6.2.1 产业空间优化 | 第92-96页 |
6.2.2 交通网络界面优化 | 第96-98页 |
6.3 实施全域管控,适应共生规模 | 第98-103页 |
6.3.1 生态空间优化 | 第98-100页 |
6.3.2 全域空间管控 | 第100-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103-105页 |
7.1 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