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8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2.1 河长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共同体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3 水治理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3.1 生态共同体 | 第21-22页 |
1.3.2 河长制 | 第22页 |
1.3.3 “双河长制” | 第22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3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2章 生态共同体的内涵阐释及其要素解读 | 第28-34页 |
2.1 生态共同体内涵阐释 | 第28-29页 |
2.2 生态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解读 | 第29-34页 |
2.2.1 生态共同体的内在价值目标 | 第31页 |
2.2.2 生态共同体的外在结构 | 第31-32页 |
2.2.3 生态共同体的行动机制 | 第32-34页 |
第3章 贵阳市水治理制度创新动因:从河长制到“双河长制” | 第34-43页 |
3.1 环境权威型治理制度逻辑下的河长制 | 第34-36页 |
3.1.1 “中国特色”治理:环境权威治理及其表征 | 第34-35页 |
3.1.2 河长制:权威链下内源式制度的生长 | 第35-36页 |
3.1.3 河长制的治水逻辑 | 第36页 |
3.2 贵阳市“双河长制”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3.2.1 贵阳市“双河长制”的缘起 | 第36-37页 |
3.2.2 贵阳市“双河长制”发展历程 | 第37-38页 |
3.3 贵阳市“双河长制”制度创新的动因 | 第38-43页 |
3.3.1 内在动力:河长制的制度缺陷 | 第39-40页 |
3.3.2 外在动力:外部环境的支持 | 第40-41页 |
3.3.3 直接动力:环境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41-43页 |
第4章 生态共同体视角下贵阳市“双河长制”制度创新的综合分析 | 第43-59页 |
4.1 贵阳市“双河长制”制度创新的目标体系 | 第43-44页 |
4.1.1 价值目标:形成以生态可持续为核心的共同体 | 第43页 |
4.1.2 结构目标:形成多元协作,高效联动的治水体制 | 第43-44页 |
4.1.3 行为目标:形成民主协商,合作共治的治水机制 | 第44页 |
4.2 贵阳市“双河长制”制度创新的主体结构 | 第44-46页 |
4.2.1 “水治理共同体的行动者之一”:生态型政府引入 | 第45页 |
4.2.2 “水治理共同体的行动者之二”:公众参与和公共利益的表达 | 第45-46页 |
4.3 贵阳市“双河长制”制度创新的过程 | 第46-52页 |
4.3.1 触发阶段:“水污染”刺激下民间河长巡查 | 第47-48页 |
4.3.2 发展阶段:责任链下污水问题举报 | 第48-49页 |
4.3.3 深入阶段:“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内联外协 | 第49-51页 |
4.3.4 再循环阶段:持续性监督和信息反馈 | 第51-52页 |
4.4 贵阳市“双河长制”的本质特征及创新效应 | 第52-55页 |
4.4.1 贵阳市“双河长制”的本质特征 | 第52-54页 |
4.4.2 贵阳市“双河长制”的制度创新效应 | 第54-55页 |
4.5 贵阳市“双河长制”制度创新中的阻力 | 第55-59页 |
4.5.1 结构阻力:“双河长制”沟通平台的局狭 | 第55-56页 |
4.5.2 行为阻力:缺乏统一部署安排 | 第56-57页 |
4.5.3 思想阻力:观念变革的滞后 | 第57-59页 |
第5章 生态共同体的成熟趋向:贵阳市“双河长制”优化路径选择 | 第59-65页 |
5.1 观念路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共同体的支撑 | 第59-60页 |
5.1.1 塑造公民环境资格观和义务观 | 第59-60页 |
5.1.2 达成环境民主治理的共识 | 第60页 |
5.1.3 彰显生态文明城市的魅力 | 第60页 |
5.2 共治路径:合作型治理是生态共同体的内核 | 第60-62页 |
5.2.1 生态共同体中参与者合法性的赋予 | 第60-61页 |
5.2.2 多元治水主体的吸纳与融合 | 第61页 |
5.2.3 公平配置地方政府治水责任 | 第61-62页 |
5.2.4 “双河长制”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 第62页 |
5.3 法治路径:法治建设是生态共同体的根本性保障 | 第62-65页 |
5.3.1 强化多元主体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 第62-63页 |
5.3.2 将“双河长制”纳入正式的法律制度框架 | 第63页 |
5.3.3 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