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玉米秸秆炭化处理对油菜基质的研究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玉米秸秆研究现状第14-16页
        1.1.1 玉米秸秆还田第14页
        1.1.2 玉米秸秆饲料化第14-15页
        1.1.3 玉米秸秆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第15页
        1.1.4 国外玉米秸秆的利用第15-16页
    1.2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生物炭概述第16页
        1.2.2 生物炭的用途第16-18页
        1.2.3 生物炭农用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基质栽培研究的概述第19-24页
        1.3.1 固体基质栽培的性质研究第19-20页
        1.3.2 栽培基质材料的研究第20-22页
        1.3.3 泥炭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标第24-25页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生物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8-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2.1.1 材料第28-29页
        2.1.2 生物炭性质的测定第29-30页
        2.1.3 实验仪器第30页
        2.1.4 数据统计分析第30页
    2.2 结果分析第30-35页
        2.2.1 玉米秸杆炭pH值随炭化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第30-31页
        2.2.2 玉米秸杆炭电导率随炭化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第31-32页
        2.2.3 玉米秸秆炭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第32页
        2.2.4 玉米秸秆炭阳离子交换量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第32-33页
        2.2.5 玉米秸秆炭出炭率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第33-34页
        2.2.6 玉米秸秆炭氮、磷和钾元素组成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第34-35页
    2.3 讨论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生物炭对油菜苗期生长的研究第38-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3.1.1 试验设计第38页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8-3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3.2.1 不同炭化温度和时间制备的秸秆炭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分析第39-40页
        3.2.2 不同炭化温度和时间制备的秸秆炭栽培基质的元素组成分析第40-41页
        3.2.3 不同处理基质对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分析第41-42页
    3.3 讨论第42-43页
        3.3.1 加入生物炭复配基质的理化性质的研究第42页
        3.3.2 生物炭复配基质对油菜苗期的影响第42-43页
        3.3.3 本阶段实验的问题第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四章 不同比例添加量的生物炭对基质性质的影响第46-5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6页
        4.1.1 试验材料第46页
        4.1.2 试验设计第46页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4.2.1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复配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第46-47页
        4.2.2 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复配基质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第47-49页
    4.3 讨论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不同比例添加生物炭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2-6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5.1.1 实验材料第52页
        5.1.2 实验设计第52-53页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53-5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5.2.1 不同基质配方对油菜形态的影响第54-56页
        5.2.2 不同基质配方对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第56-58页
        5.2.3 不同基质配方对油菜干鲜重、矿质元素的影响第58页
    5.3 讨论第58-59页
        5.3.1 不同处理油菜形态的比较第58-59页
        5.3.2 不同处理油菜生理指标的比较第59页
        5.3.3 玉米秸秆炭基质对油菜发生病虫害的影响第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六章 结论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imio的医院输液系统优化研究
下一篇:真空及缓冲气体条件下合金的被动调Q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