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融资风险理论综述 | 第25-31页 |
2.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概述 | 第25页 |
2.1.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定义 | 第25页 |
2.1.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属性 | 第25页 |
2.2 PPP融资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2.2.1 PPP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26页 |
2.2.2 PPP融资运作模式 | 第26-27页 |
2.2.3 PPP模式的优势 | 第27-28页 |
2.3 融资风险管理理论 | 第28-31页 |
2.3.1 融资风险管理内涵 | 第28-29页 |
2.3.2 风险管理过程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融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31-43页 |
3.1 PPP融资风险来源与识别方法 | 第31-32页 |
3.1.1 融资风险来源 | 第31页 |
3.1.2 融资风险识别方法 | 第31-32页 |
3.2 PPP融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32-39页 |
3.2.1 管廊项目特点 | 第33页 |
3.2.2 风险因素识别 | 第33-37页 |
3.2.3 风险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3.2.4 确定项目风险关联度 | 第38-39页 |
3.3 项目风险标准确立 | 第39-41页 |
3.4 确定融资风险处理办法和分担原则 | 第41-43页 |
3.4.1 融资风险处理办法 | 第41页 |
3.4.2 融资风险分担原则 | 第41-42页 |
3.4.3 融资风险处理及分担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构建城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融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3-51页 |
4.1 管廊融资风险关注度 | 第43页 |
4.2 确定融资主要风险因素 | 第43-45页 |
4.3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5页 |
4.4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5-51页 |
4.4.1 构建融资风险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4.4.2 AHP层次分析法确定融资风险指标权重 | 第46-49页 |
4.4.3 构建风险指标评价集 | 第49页 |
4.4.4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石家庄正定新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融资案例研究 | 第51-63页 |
5.1 石家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概况 | 第51页 |
5.2 融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第51-57页 |
5.2.1 构建融资风险指标体系 | 第51-52页 |
5.2.2 计算融资风险指标权重 | 第52-54页 |
5.2.3 确定融资风险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集 | 第54-55页 |
5.2.4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 第55-57页 |
5.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及分析 | 第57-58页 |
5.4 石家庄正定新区综合管廊融资风险管理建议 | 第58-63页 |
5.4.1 建立健全管廊融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 | 第58页 |
5.4.2 建立公平合理的内部机制 | 第58-59页 |
5.4.3 增加合同管理强度 | 第59页 |
5.4.4 加强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力度 | 第59-61页 |
5.4.5 引进专业融资人才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附件 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融资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