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光声效应的发展进程及应用 | 第8-10页 |
1.2.1 光声成像技术 | 第9页 |
1.2.2 基于光声效应的无损检测技术 | 第9-10页 |
1.2.3 光声光谱技术 | 第10页 |
1.3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声波 | 第10-13页 |
1.3.1 激光形成等离子体冲击波的过程 | 第10-12页 |
1.3.2 等离子体声波的声学诊断 | 第12-13页 |
1.3.3 激光等离子声波的应用 | 第13页 |
1.4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 第13-17页 |
1.4.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4.2 纳秒与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 第15-17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光声效应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固体光声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1 热弹性机制 | 第18-21页 |
2.1.2 等离子体机制 | 第21-23页 |
2.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激光烧蚀的基本过程 | 第23页 |
2.2.2 激光等离子体的形成 | 第23-24页 |
2.2.3 原子发射光谱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 | 第27-33页 |
3.1 激光等离子体声波实验装置原理图 | 第27-29页 |
3.1.1 实验装置原理图 | 第27-28页 |
3.1.2 实验器件 | 第28-29页 |
3.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装置原理图 | 第29-32页 |
3.2.1 实验装置原理图 | 第29-30页 |
3.2.2 实验器件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固体中金属的光声效应实验研究 | 第33-49页 |
4.1 空气等离子体声波研究 | 第33-35页 |
4.1.1 空气等离子体光声信号强度与激光功率的关系 | 第34-35页 |
4.1.2 空气等离子体光声信号与探测距离的关系 | 第35页 |
4.2 纳秒激光激发金属等离子体声波研究 | 第35-42页 |
4.2.1 不同金属的光声信号与激光能量的关系 | 第36-37页 |
4.2.2 不同金属光声效应的频谱图分析 | 第37-40页 |
4.2.3 纳秒激光下不同金属的光声信号频谱对比 | 第40-42页 |
4.3 飞秒激光激发金属等离子体声波研究 | 第42-47页 |
4.3.1 不同金属的光声信号与激光功率的关系 | 第42-43页 |
4.3.2 不同金属光声效应的频谱图分析 | 第43-46页 |
4.3.3 飞秒激光下不同金属的光声信号频谱对比 | 第46-47页 |
4.4 飞秒和纳秒激光下等离子体声波的实验对比 | 第47-48页 |
4.4.1 不同激光能量与光声信号强度的关系 | 第47-48页 |
4.4.2 不同激光器与金属作用下等离子体声波频谱对比 | 第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不同金属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定性分析 | 第49-58页 |
5.1 延迟时间对LIBS信号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定性分析 | 第51-57页 |
5.2.1 LIBS定性分析的常见方法 | 第51-52页 |
5.2.2 不同金属样品的定性分析 | 第52-57页 |
5.3 纳秒和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对比分析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