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旅游地产业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旅游地产业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实地调查法 | 第18页 |
1.4.3 定量与定性结合法 | 第18-19页 |
1.4.4 统计分析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辽宁省旅游地产发展状况分析 | 第21-31页 |
2.1 辽宁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2.2 辽宁省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2.2.1 房地产业在辽宁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23-24页 |
2.2.2 辽宁省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2.3 辽宁省旅游地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第25-31页 |
2.3.1 起步晚,总量小,但种类较为齐全,发展势头强劲 | 第26页 |
2.3.2 旅游地产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2.3.3 辽宁省旅游地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辽宁省旅游地产发展条件分析 | 第31-39页 |
3.1 辽宁省自然条件分析 | 第31-33页 |
3.2 辽宁省旅游地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33-35页 |
3.2.1 深厚的经济基础 | 第33页 |
3.2.2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33-34页 |
3.2.3 通达的交通网络 | 第34-35页 |
3.3 辽宁省旅游地产业发展城市社会条件分析 | 第35-39页 |
3.3.1 多元文化齐聚 | 第35页 |
3.3.2 休闲意识浓厚 | 第35-36页 |
3.3.3 多项政策扶持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辽宁省旅游地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第39-45页 |
4.1 辽宁省地理区位不利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1.1 存在季节性闲置,不利于节约利用 | 第39页 |
4.1.2 来自周边省份的竞争 | 第39-40页 |
4.2 房地产市场总体低迷 | 第40-41页 |
4.2.1 房地产市场资金短缺 | 第40页 |
4.2.2 政府土地出让减少 | 第40-41页 |
4.2.3 调控措施相继出台 | 第41页 |
4.3 辽宁省旅游地产开发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4.3.1 项目类型单一,产品城市特征太明显 | 第41-42页 |
4.3.2 产品高端性不足,不利于提升品质 | 第42页 |
4.3.3 销售方式不够灵活 | 第42页 |
4.4 旅游地产开发带来的生态威胁 | 第42-43页 |
4.5 监管体系缺乏,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辽宁省旅游地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 第45-51页 |
5.1 精准定位消费人群,科学规划,做好旅游地产市场需求对接 | 第45页 |
5.2 对旅游资源内在进行深挖,打造旅游地产优势品牌 | 第45-46页 |
5.3 加强政府对旅游地产业的干预、引导作用 | 第46-47页 |
5.3.1 不断引进和培养旅游地产业相关人才 | 第46-47页 |
5.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产业进行法制化调控 | 第47页 |
5.4 提升旅游地产企业自身竞争力 | 第47-51页 |
5.4.1 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 第47-48页 |
5.4.2 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48页 |
5.4.3 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对称信息,做好市场营销 | 第48页 |
5.4.4 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当地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 第48-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