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作物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 | 第11-13页 |
1.1.1 作物种质资源概述 | 第11页 |
1.1.2 作物人工诱变的主要方法 | 第11-13页 |
1.2 基于化学诱变所得玉米突变体开发与利用 | 第13-16页 |
1.2.1 已报道的玉米化学诱变技术 | 第13-14页 |
1.2.2 玉米突变体的开发利用进展 | 第14-1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系列玉米花粉生殖细胞MNU诱变条件下突变诱发效率解析 | 第18-30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2.4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21-29页 |
2.3.1 玉米花粉生殖细胞MNU诱变因素对M_1-M_2性状表达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2 玉米花粉生殖细胞最优MNU诱变条件下M_1-M_2的性状表达 | 第24-29页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玉米花粉生殖细胞MNU诱变的株型与籽粒性状突变体的获得 | 第30-3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2.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3.3.1 株型性状突变体的获得 | 第31-33页 |
3.3.2 籽粒性状突变体的获得 | 第33-34页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