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2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述评 | 第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4页 |
2.2.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及问题 | 第26-33页 |
3.1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 第26-30页 |
3.1.1 新型经营主体基本概况 | 第26-27页 |
3.1.2 融资需求现状 | 第27-28页 |
3.1.3 融资供给现状 | 第28-30页 |
3.2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2.1 融资渠道闭塞,缺乏正规支持 | 第30-31页 |
3.2.2 民间借贷活跃,潜在风险突出 | 第31页 |
3.2.3 融资成本偏高,增加经营成本 | 第31-32页 |
3.2.4 信用环境较差,阻碍金融授信 | 第32-33页 |
第4章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 第33-41页 |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能力不足 | 第33-36页 |
4.1.1 农业天然弱质性,制约行业发展 | 第33-34页 |
4.1.2 规模化程度不足,单体实力较小 | 第34-35页 |
4.1.3 从业者能力有限,缺乏规范管理 | 第35-36页 |
4.2 政府支持力度未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 第36-38页 |
4.2.1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发展进程较慢 | 第36-37页 |
4.2.2 政策落实不到位,惠农效果有限 | 第37页 |
4.2.3 市场调控机制不健全,资金融通受阻 | 第37-38页 |
4.3 金融机构涉农业务倾向性较低 | 第38-41页 |
4.3.1 金融机构利益导向,偏好低风险业务 | 第38-39页 |
4.3.2 担保措施相对薄弱,未达到金融机构准入 | 第39页 |
4.3.3 信贷产品灵活性较差,不符合农业生产要求 | 第39-41页 |
第5章 推动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5.1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 | 第41-43页 |
5.1.1 加大技术研发,提高农业产能 | 第41页 |
5.1.2 探索发展模式,突破行业瓶颈 | 第41-42页 |
5.1.3 强化学习意识,提高从业能力 | 第42页 |
5.1.4 规范运营管理,端正发展轨道 | 第42-43页 |
5.2 加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 | 第43-44页 |
5.2.1 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发展方向 | 第43页 |
5.2.2 注重政策引导,严抓贯彻落实 | 第43页 |
5.2.3 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融资环境 | 第43-44页 |
5.2.4 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运行 | 第44页 |
5.3 强化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联动效应 | 第44-46页 |
5.3.1 明确银行的主体融资地位 | 第44-45页 |
5.3.2 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杠杆撬动作用 | 第45页 |
5.3.3 突出保险公司的风险兜底功能 | 第45页 |
5.3.4 引入社会组织的补充支持机制 | 第45-4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