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背景下信仰载体普救寺的选择与重构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普救寺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民俗旅游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4.1 民俗旅游 | 第13-14页 |
1.4.2 信仰载体 | 第14-16页 |
2 信仰载体普救寺的选择 | 第16-24页 |
2.1 民俗资源“应用场”——普救寺 | 第16-19页 |
2.1.1 普救寺自然与社会环境 | 第16-17页 |
2.1.2 普救寺历史沿革 | 第17-19页 |
2.2 民俗资源“应用源”——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 | 第19-24页 |
2.2.1 与普救寺相关的民间传说 | 第19-22页 |
2.2.2 张生和崔莺莺爱情传说的演变 | 第22-24页 |
3 信仰载体普救寺的重构 | 第24-42页 |
3.1 物态民俗游——空间格局的重构 | 第24-33页 |
3.1.1 空间格局的重构 | 第24-31页 |
3.1.2 空间格局重构的意义 | 第31-33页 |
3.2 动态民俗游——爱情文化节 | 第33-37页 |
3.2.1 爱情文化节的发展 | 第33-36页 |
3.2.2 爱情文化节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心态民俗游——新春祈福庙会 | 第37-39页 |
3.3.1 新春祈福庙会 | 第37-38页 |
3.3.2 新春祈福庙会的作用 | 第38-39页 |
3.4 语态民俗游——《西厢记》及其多元化发展 | 第39-42页 |
3.4.1 《西厢记》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 第40页 |
3.4.2 《西厢记》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价值 | 第40-42页 |
4 选择与重构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第42-48页 |
4.1 选择与重构的影响因素 | 第42-45页 |
4.1.1 非遗部门的大力倡导 | 第42-43页 |
4.1.2 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 | 第43-44页 |
4.1.3 乡村经济振兴的需求 | 第44-45页 |
4.2 选择与重构遵循的原则 | 第45-48页 |
4.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5页 |
4.2.2 地方性原则 | 第45-46页 |
4.2.3 体验性原则 | 第46-48页 |
5 选择与重构过程中的建议 | 第48-52页 |
5.1 资源合理化 | 第48-49页 |
5.2 纪念品多样化 | 第49页 |
5.3 爱情文化节品牌化 | 第49-52页 |
6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A | 第58-66页 |
附录B | 第66-70页 |
附录C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