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概念与理论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风险 | 第18页 |
2.1.2 银行风险 | 第18页 |
2.1.3 个人信贷 | 第18-19页 |
2.1.4 个贷项目风险管理 | 第19页 |
2.2 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2.2.1 项目管理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2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项目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4 金融项目脆弱性 | 第21页 |
2.3 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 第21-24页 |
第3章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状况和问题 | 第24-32页 |
3.1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状况 | 第24-26页 |
3.1.1 审批流程 | 第24-25页 |
3.1.2 风险管理措施 | 第25页 |
3.1.3 业务范畴 | 第25-26页 |
3.1.4 余额和增量 | 第26页 |
3.2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26-30页 |
3.2.1 操作风险 | 第26-27页 |
3.2.2 市场风险 | 第27-28页 |
3.2.3 信用风险 | 第28页 |
3.2.4 法律风险 | 第28-29页 |
3.2.5 道德风险 | 第29页 |
3.2.6 制度风险 | 第29-30页 |
3.3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3.1 内部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3.3.2 外部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32-42页 |
4.1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 第32-33页 |
4.1.1 风险因素确定 | 第32页 |
4.1.2 风险计量方法 | 第32页 |
4.1.3 风险动态监控 | 第32-33页 |
4.2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分析 | 第33-38页 |
4.2.1 AHP层次分析法模型理论 | 第33-35页 |
4.2.2 AHP模型构建 | 第35页 |
4.2.3 计算风险因素权重 | 第35-37页 |
4.2.4 一致性检验 | 第37页 |
4.2.5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评估模型结果 | 第37-38页 |
4.3 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评估结果应用 | 第38-42页 |
4.3.1 个人信用等级评分系统 | 第38-41页 |
4.3.2 个人信用资信评分系统改善分析 | 第41-42页 |
第5章 完善A银行个人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 第42-51页 |
5.1 重视个人信贷项目风险因素监控 | 第42-44页 |
5.1.1 严格实施贷款者信息核查 | 第42-43页 |
5.1.2 及时动态跟进贷后管理 | 第43页 |
5.1.3 贷款审查多注意不确定性因素 | 第43-44页 |
5.2 开展个人信贷项目动态评估 | 第44-47页 |
5.2.1 贷款者信用状况评价 | 第44-45页 |
5.2.2 严防贷后个人评分降低风险 | 第45-46页 |
5.2.3 动态开展贷前贷后信息对比 | 第46-47页 |
5.3 健全个人信贷项目内部管理机制 | 第47-51页 |
5.3.1 提高信贷人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 | 第47页 |
5.3.2 发挥银行信贷项目内部监督管理 | 第47-48页 |
5.3.3 明确银行信贷项目内部管理责任 | 第48-49页 |
5.3.4 落实银行信贷项目内部追责机制 | 第49-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